第11版:新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孩子“人来疯”扯掉客人衣扣
2017年07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人来疯”扯掉客人衣扣
源于孩子在家缺乏表达机会及合理发泄途径,希望以此来引起别人注意




  孩子平时看着很听话,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家里人一多,就会变得“没教养”。不是大声喧哗就是无理取闹,恶作剧不断。对此,不少家长很困惑,孩子“人来疯”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家长遭遇这样的场景该如何处理?就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遭遇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瞎闹腾
  家住潍城区上城国际小区的林女士有个5岁的儿子,最近儿子的一系列表现让她很不满。
  林女士告诉记者,上周她家里组织了两次家庭聚会,可每一次小家伙都像是打了兴奋剂似的,当着客人的面一会儿爬到茶几上,一会儿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一会儿又满地打滚,甚至拿着东西乱扔,或者拿着玩具枪朝着客人一阵“哒哒哒”。“家里人多了,他就亢奋,到处乱跑,尽出洋相,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林女士说。
  无独有偶,老家来自安丘柘山的李女士也遭遇过这样的场景。据了解,一次李女士家里来了客人,4岁的儿子在闹腾的过程中,直接把客人的衣服钮扣扯了下来,还弄脏了人家的衣服。为此,李女士气得在儿子屁股上使劲拍打几下,当时儿子哭得很厉害,弄得现场很尴尬。

分析 主要是源于缺乏表达机会
  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尴尬的场面。孩子平时看着很懂事也很听话,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就会上演各种层出无穷的恶作剧并乐在其中,大人管教时他们会强词夺理或者一哭了之,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些孩子真的是没有教养吗?其实并非如此。我市家庭教育调研员、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范美玲表示,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家缺乏表达的机会,接触的人比较少,所以家里人多了以后,他会用一些在成人看来不太恰当的方式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注意。
  “当然,这些行为也是孩子社交行为不成熟的表现,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学龄前孩子,当家中有访客时,孩子会表现出兴奋和快乐的感受,也希望得到更多地人关注。可是因为年龄还小,他们不知如何表达自己,所以会出现一些比如跑跳、尖叫等行为。”范美玲分析说,据她了解,有的家长在家里会对孩子要求严格,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而孩子由于长期缺乏合理的“发泄途径”,因此会变得“人来疯”。

建议 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招待
  记者了解到,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的家长会放纵孩子,满足他们暂时的不合理要求,或者对他们的不当行为表示妥协。然而孩子却因此变本加厉。当然,也有的家长为了不给客人留下家教不严的印象,会当着客人面对孩子进行严格责备。这样一来,孩子表面上虽然安静下来,内心却忿忿不平,甚至会更加反叛。
  对此,范美玲提醒,当家中有客人要到访时,家长最好事先告知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当客人来到家中,可以让孩子适当参与到大人的聊天里,请孩子帮忙拿一些吃的,跟客人介绍一些自己的玩具、相册或展示自己的本领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帮助孩子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
  平时被管教严格的孩子,往往容易“人来疯”。范美玲提醒,家长平时应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也给孩子游戏的机会,不要过分管束孩子。
         本报记者 刘江峰

  【让孩子成为营地教育的主体】暑期已至,各类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日渐火爆,其中,近两年新兴的营地教育尤其火爆。据调查,参加一个营地教育项目,要花近两万元费用,而如果是国际营,可能要高上数倍。
  营地教育的宗旨其实是“有目的的旅行”,激发孩子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这不是家长通过砸钱就能够实现的。参加营地教育,孩子喜欢是第一位的需求,如果没有兴趣,很难通过短短的营地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当家长对营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对孩子的主体地位有了实质性的定位,盲目跟风自然会少很多,营地教育才可能走出“砸钱教育”的陷阱。     
       ——@媒体评论员 廖德凯

  【好假期少不了多“留白”】不少孩子的暑假不是被老师们布置的名目繁多的作业所填满,就是被家长安排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所占用。
  孩子的暑假被无情地剥夺和侵占,原因主要还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在作祟,孩子眼下一时的分数和成绩仍然是老师和家长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假期就应该让孩子暂时离开学习的场所,远离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尊重他们的假期意愿,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给他们个性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的释放。这样,孩子们今后对学习的兴趣或许会更浓,还能够收获到在作业中、在各种补习班中收获不到的,对自己今后一生更有用的东西。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 汤勇

  【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提到: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出于本能,家长一开始都愿意相信自家孩子是最优秀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心理的失衡有时难免导致行动的失衡,不管那个孩子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的如传闻中那么优秀,一些家长还是充分发扬“拿来主义”精神,直接把“别人家的孩子”这块牌子拿来用,并不断给自家孩子层层加码。
  与其苛求孩子,家长不如反求诸己;与其整天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不如反思一下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家长”:给了孩子足够多的关爱和陪伴吗?为孩子创造足够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吗?最关键的问题是,让“别人家的孩子”捆绑住自家孩子的人生,值得吗?
 ——@媒体评论员 杨国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