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大观华夏·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韩春雨撤回《自然》子刊论文
2017年08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表一年多遭多国学者质疑,选择第三方验证成果有效性
韩春雨撤回《自然》子刊论文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及其团队所作出的基因编辑论文成果,在被科学界同行集体公开质疑一年多后,于北京时间8月3日从《自然-生物技术》主动撤稿。撤稿的同时,韩春雨团队宣布,将进一步研究不能重复的原因。他没有放弃研究,将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向社会公布。
学校启动学术评议
  围绕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论文的争议持续一年多之后,发表这篇论文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北京时间8月3日在其网站上刊登韩春雨等人的声明说,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他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其展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韩春雨团队在撤稿声明中表示,“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将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韩春雨团队去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声明提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事实上,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是这一事件的利益相关方,也许因此学校没有进行调查的动力。不少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论文发表后关注度高遭质疑
  这篇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是英国时间2016年5月2日在线发表的。该论文的意义简单而言就是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对基因组的再编辑,因此,论文一发表便引发了科研人员与媒体的竞相关注。
  关注度越高,随之引发的争议,甚至是质疑也越来越多。争议的焦点在于,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无法复制。
  2016年7月以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通过实验,无法获得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当月,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
  2016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该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不过,该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
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
  《自然-生物技术》在8月3日的社论中称,“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
  记者了解到,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此次撤稿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社论称,社交媒体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
《自然》杂志称“撤稿是最好做法”
  8月3日,在宣布韩春雨团队撤回论文的同时,《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还发表了一篇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中。社论中说:“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不过,《自然-生物技术》的社论也表示:“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
  一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基因领域科研的学者表示,具体到韩春雨的案例,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存在不当行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重要的工作一定会被反复验证、重复,撤稿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该学者称,在学术出版中,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往往会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而且,在美国,论文的刊发等都会涉及纳税人的资金,因此,编辑部、校方都会谨慎处理引发的争议”。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