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陕西省西安市市民路过小寨发现环卫工人身着的反光背心,背面除了印着“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的标语外,还印有“西安××补习学校宣”的字样。有市民认为,环卫工人穿的背心上印着企业的名字不太合适。 (8月9日《西安晚报》)
作为社会上“出镜率”“曝光度”最高的群体之一,环卫工人给人的印象总是风里来、雨里去,在街头巷尾、犄角旮旯勤恳工作,公众也默契地将其视为最信任的人。有企业在他们身上打广告,想必会相当吸引眼球。但也正因如此,对于一些人来说,让环卫工人成为“活体广告牌”,心里难免会觉得不是滋味。 客观地说,环卫工人穿着印有学校名字的马甲在街头工作,确实起到了广告的作用,而这或许也是学校给环卫工捐赠马甲的重要原因。面对全城涌动的“广告马甲”,有人难免会疑虑:这次环卫工的马甲上印上了学校的名字,下次,会不会有房地产企业、民营医院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岂不乱套了?再者,打这种擦边球,是否需要广告部门批准?环卫工人穿上这身马甲,是否无形中为补习学校的实力、名声做了担保? 事实上,这些马甲是企业花120万元购买后无偿捐赠给环卫工,属于一次慈善公益行为。既然如此,若再按商业广告的标准看待此事,便不合适了。《广告法》明确,商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活动。此番补习学校捐赠的马甲上,并没有明示“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活动”,可见,此举并未违法。 再看内容,透过“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的标语和落款看,这明显是一则公益广告。而根据《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出资设计、制作、发布或者冠名的公益广告,可以标注企业名称和商标标识,但不得标注商品或者服务的名称以及其他与宣传、推销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内容,包括单位地址、网址、电话号码、其他联系方式等。对照之下,广告内容并无不妥。 所以,不能因为捐赠单位在马甲上留了名就否定公益慈善的性质,就认为此举“不纯洁”,更不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否定这种慈善模式,这样的逻辑错误,非但称不上理性,倒更有“洁癖”之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