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潍坊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还俗回乡晚年笔耕不辍
2017年08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俗回乡晚年笔耕不辍
  《醒世姻缘传》。
  1997年出版的《醒世姻缘传》。



  心灰意冷的丁耀亢跑到河南少林寺当了和尚,可不到一年便还俗回到老家。远离了官场的丁耀亢,回乡后过起了恬淡散漫而又与世无争的生活。自康熙元年至康熙八年,丁耀亢笔耕不辍,共写诗千余首。

出家当了和尚 无奈尘缘未了
  遭受焚书之痛的丁耀亢,心灰意冷,跑到河南少林寺剃发当了和尚。打算在那里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了结残生。而让他不能心安的,是家里垂垂老矣让他念念不忘的老母,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不到一年,丁耀亢还俗回家。
  自嵩山少林寺还俗回家后,丁耀亢重新修复了城南橡槚山的房子,开始了他的笔耕事业。
  虽然经历了焚书案的打击,在焚书案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丁耀亢也曾萎靡不振,写诗表达他悲愤失意的心情:“解网方知狱吏尊,焚书始信文章贱。”“诗文聊适意,往往为祸胎。”“人间多失意,地下岂埋忧?庸俗忘猜忌,文章起怨尤。”
  但文字已经深入到丁耀亢的生命里,“投笔”之类的话,不过是他一时的愤激之言罢了。
  只是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焚书之劫的丁耀亢,在此后写出的文章,再也不敢署真名,而是统统用化名,“文名不求学逃形,书成只留子孙看”。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彷徨和迷茫后,丁耀亢决定回归到入仕前潜心著述、淡泊宁静的生活中去。遂闭门却扫,不复出山,专心写书。

乡村生活悠闲 晚年笔耕不辍
  晚年的丁耀亢看穿了官场百态,也看透了世事炎凉,日常生活除了参禅悟机,便是赋诗咏怀。正如他在“丁野鹤小令”中所写:
  治几处庄儿,不近又不远;骑一个驴儿,不勤又不懒。茅屋两三间,闲书数十卷。扑面春风,不寒又不暖;顺口油腔,不长又不短。清闲日子临到俺,吃几顿消停饭。樽中酒不空,炉内勤添炭。得玩玩且玩玩,还嫌玩的晚。
  远离了官场的丁耀亢,回乡后便过起了恬淡散漫而又与世无争的生活。或许因为年轻时经历的战乱和无休止的诉讼,或许是因为常年在外面艰辛的漂泊,再次回到故乡,他更加觉得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可贵,他也在用笔回报着田居生活赋予他的温馨、悠闲和诗意。《丁野鹤小令十六首》记录的山居生活,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乡村生活的画卷:“五亩田园,栽花又栽柳;五亩宅墙,养鸡又养狗。身安莫怨贫,无病休嫌瘦。几处清林,闲行又闲走;几个相知,能诗又能酒。万事不如杯在手,待够何时够。浮云本是空,明月还依旧,赏中秋直醉到九月九。”
  一首首小令,清新、自然、质朴,字字描摹农村的桃红柳绿和村居生活的散淡、恬静,以“景”染“思”,又以“思”映“情”,紧紧扣住“情”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丁耀亢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返璞归真的感情。
  自康熙元年至康熙八年,丁耀亢笔耕不辍,共写诗千余首,将其结集于《归山草》和《听山亭草》两部诗集中。其中《归山草》收录诗歌464首,《听山亭草》收录553首。晚年诗歌如此高产,足见诗人的勤奋。
◎相关链接
丁耀亢或是西周生?
  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是一部非常杰出的中国古代世情小说,其在塑造人物、梳理故事的手法方面都是同类小说的佼佼者,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和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对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社会黑暗的两大症状——腐败的官场和浅薄的世风作了鞭辟入里的解剖。
  西周生是化名,有人说作者是蒲松龄,因年代不合而明显不能成立;另有人说作者是丁耀亢。后人推测丁耀亢此举是源于对文字狱的惧怕,《续金瓶梅》的风波刚刚平复,心中的惊悸让他心绪难平,他对文字狱耿耿于怀,到老都没能放下。为避免再给自己招致另一场灾祸,他用化名西周生。但这种说法没有被广泛接受。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全书共100回,它以明代前期(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写了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小说的故事大概是:
  前二十二回写晁源携妓女珍哥打猎,射死一只仙狐,后娶珍哥为妾,虐待妻计氏,使之自缢而死,此是前生故事。二十二回以后是后世故事:晁源托生为狄希陈,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
  《醒世姻缘传》的情节设计跌宕起伏,生活场景也富于变化,常常有大幅度的转换,从京师院落到外省村店,从官府衙门到闺阁秘室,从寺院禅榻到航船卧仓……作者对一切场景都似无比的熟悉,摹写细腻逼真,风趣自如地为故事的进展点染通幽之径。
  《醒世姻缘传》以其真切细腻的笔触,描写社会家庭间的寻常细事,贴近生活原貌,对城乡下层社会的描绘更富有鲜活的生活气息。
  胡适评价《醒世姻缘传》说:“这是一部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它能够表现出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他断言: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教育史、经济史以及政治、民生、宗教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诗人徐志摩则对小说作者的“写实大手笔”作了艺术的阐发:“你看他一枝笔就像是最新的电影,不但活动,而且有十二分的声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