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半排队办学贷”本该避免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张亮是贵州某校学生,为办理助学贷款,他前前后后到黔西县教育局跑了4天。因为排队人数众多,他不得不凌晨3时就等在教育局门口。对此,黔西县教育局称,该县今年助学贷款“引入国家开发银行系统,人机配套,机器有限也无法增加办理人员”。8月19日,贵州省教育厅已采取措施,在黔西县增设4个办理窗口。 (8月19日中新网)
作为教育扶贫领域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助学贷款业务在开学前出现集中办理“拥堵”现象,恰恰说明这一政策惠及群体之庞大,社会需求之迫切。客观来说,由于是集中办理,出现申请者排队的情况也属正常。然而,这种正常是有限度的,像报道中这样的半夜排队,那就绝对不是正常的。在以快速便捷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到政府部门办事还得半夜起来排队,更有甚者,有人还要在县城住好几天旅店,未免也太“穿越”了。 据黔西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黔西县教育局是办理助学贷款的示范点,引入了国家开发银行系统,人机配套。新系统的引进对办理速度有一定影响,机器有限也无法增加办理人员。另外,如果说新购买机器,必然需要资金和时间。况且,作为示范点也不可能第一次就购买大量机器。至于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也声称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乍听起来,这“一套理由”似乎合情合理,现实困难似乎无法克服。但稍一琢磨,这些问题显然都经不起追问。无论如何,人手暂时紧张、行政资源暂时有限与学生需要半夜排长队,绝不必然是矛盾和冲突的两方面。 可以说,之所以出现半夜排队这种被动局面,试点引入新系统“水土不服”最多算是一部分直接诱因,根本上还是作风不正、态度不端。 既然被列入示范点,之所以引入新系统,主要就是为了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业务办理体验,既能让办事部门更省事,又能减少或避免学生的奔波之苦。据黔西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去年我们不是用网签,当天就可以办理成功。”这岂不滑稽?有了新系统、新手段的助力,今年的业务办理流程非但未显示出改善之处,反倒帮了倒忙。如此遇到问题不从自身主观方面找原因,一味迁责于外部客观条件,本就是一种不够尽职尽责的表现。须知,无论是出于哪方面原因,当地教育部门都理应及时采取对策予以妥善解决,而不是“无法增加办理人员”这样冷冰冰的回复。不然,这样的示范点意义何在?更如何谈得上让群众满意? 面对迅速扩散的舆论质疑,黔西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受理工作人员已迅速增至19人,并选调了8名教师协助受理工作;增设了4个办理窗口、4套办理设备和1条专用高速光缆;同时,还采取了按乡镇分时段错峰受理的措施,实施周末无休全天办理……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竟有这么多,彼时“无法增加办理人员”这样的说辞,也全然都是借口而已。 对于此事,公众尤其是办理业务的学生有足够理由质疑:涉事单位对学生的困扰为何熟视无睹且心安理得?机器少、投入不足的背后,是否存在对网络系统的过度依赖?最起码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主动化解矛盾的意识,可曾入脑入心?面对紧迫的现实困难,可曾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请求支援?如果工作作风不改变,为民服务的理念不强化,就算再先进的系统设备,也于事无补,像“半夜排队”这种糗事,也终难禁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