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锡田为梁文灿《蒙拾堂词稿》作序。 |
|

|
|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44岁的梁文灿受聘于南京政府任榷政官,在任五年后任淮扬道尹。虽说时代变了,朝廷变了,但他一心为民的初心丝毫未改。他依然恪尽职守,严查贪官污吏。 彻查县府知事 讲故事退贿赂 民国建立后,梁文灿任职于国民党南京政府。 民国八年(1919)六月,他被江苏省省长齐耀琳任用为淮扬道尹。上任不久,他便到淮扬各县专查知事,查县内亩捐(水利经费)使用情况。对有无余款上交、挪用、贪污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有一位县知事为了让梁文灿网开一面,让其长辈拿着礼物去拜访。梁文灿没好直接拒绝,给他讲了个钱清河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清官刘宠当会稽郡太守时,不贪不索,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拥戴。他离任的时候,老百姓知道他没有积蓄,便主动凑了一些钱来给他送行,刘宠不忍拂了父老乡亲的心愿,从中拿了一个铜板收下了。等老百姓离开后,他就把这个铜板扔到了河里。没想原本浑浊的河水立刻就变得很清澈了,从此这条河就叫钱清河。 末了,梁文灿说自己行事就是以刘宠为榜样的。这位长辈见梁文灿丝毫不讲情面,只得讪讪地走了。紧接着梁文灿开始全面撤惩追赔、追究责任,对犯事者按情节大小分别进行了追责、查办。同僚、部下见他公事公办,也就都不敢懈怠了。 调解军阀矛盾 维持和平局面 民国九年(1920),浙江督军卢永祥和淞沪护军使何丰林与直系军阀李纯发生矛盾,三方各持己见,互不让步,形成僵局。他们都是手握重兵的军阀,如若调停不当,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时任江苏省长的齐耀琳特意派梁文灿为疏解专员,亲赴沪杭调解。 梁文灿到后,诚心诚意地向各方直叙利弊,指出如发生战争,不仅三方会遭受重大损失,且一定会导致生灵涂炭,从而失去民心等。经过他有理有力地积极调解,军阀们终于达成三项协议:1、恢复护军使;2、使署经费加六万元;3何丰林授中将。梁文灿此举避免了一场战争。 忘年之交叙旧十笏园 丁锡田斥资助梁出书 梁文灿对家乡、友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出仕在外,还是回到故乡,在词中每每有所表述,寄于深深的情感,或悲情、或赞赏。他性情温厚,善交朋友,从交友中汲取营养,这一点在他的词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他与丁锡田的交情,可以说是忘年交,感情至深。 梁文灿的聪明睿智、刻苦勤学,得到了潍县名流丁锡田的赏识。 丁锡田,字倬千,号稼民,此人一生不喜结交权贵,唯潜心地方文史事业,是一位读书成癖、热心教育事业的地方文化名人。 丁锡田对这位比自己年长24岁的前辈十分敬重,梁文灿也对这位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学者非常景仰。二人惺惺相惜,常常在一起交流、交谈,交换意见。梁文灿长期在外做官,每次回到潍县,必去十笏园叙旧,和丁家来往十分密切。 丁锡田看了梁文灿写的《蒙拾堂词稿》,十分欣赏,主动提出为其作序,并为他出资刊印成册,赠送全国各地图书馆和朋友。在当时潍县的文人圈里能得到丁锡田这样一位不计功利、治学严谨的学者的肯定,对文人来说是件很难得、很荣耀的事。 ◎相关链接 漂泊宦海思乡心切 徐州怀古心生感慨 梁文灿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稿、骈文、随笔若干卷,《宋金元怀古词辑》(选编)四卷及《蒙拾堂词稿》等。 庆春泽·徐州 落日镕金,余霞散绮,乱峰回合徐州。 几辈龙兴,野花零落山丘。 人生万事浮云寄,忆莼鲈,何似归休。 怕登楼,齐鲁青青,乡思难收。 十年宦海飘蓬苦,又城乌噪晚,塞雁惊秋。 如此风霜,孤眼谙尽荒邮。酒残灯烬无聊赖,听吴娃隔壁歌讴。 似邻舟,商妇琵琶,拨尽闲愁。 第一句写景,日落前山峦环抱徐州城。第二句为“几辈龙兴……”言徐州历史之悠久,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三句感怀己身,人生不过是浮云,不如返乡退休而隐居。既生此感,下句接着就是“怕登楼,齐鲁青青,乡思难收”,真是害怕登高望远,以至于看到一片绿色的齐鲁大地,乡愁不能自已!第五、六句继续写作者十年离乡漂泊的不易,感叹在国家的多事之秋,闻乌鸦叫晚、秋来雁声更是心中悲凉,兼以宦途风霜、家信难收,酒残至夜深听到的只有隔壁吴侬软语的醉生梦死,更引起作者的思绪万千。最后一句,系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而来,一如江州司马。 通阕词由景起笔,感慨而联想,结合现实中漂泊宦海的自己和国民的醉生作对比,也抒发了自己思乡心切,悔为功名利禄的文人情怀。 齐天乐·乡思 霜林醉晚鸦萧瑟,妆成一天寒色。玉笛吹残,瑶琴弄破,惆怅梅花消息。闲愁漫识。听落月城头,冻茄声急。风雪天寒,天涯多少未归客。 伤心故园荆棘,想荒芜三径,萤火深碧。燧燧惊魂,关山隔梦,断雁沈鱼难觅。兰成赋笔,莫只怨江南,且哀江北。拈尽吟髭,看明朝鬓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