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速读潍坊·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第04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人文潍坊》300期了
2017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潍坊》300期了



五百万文字诠释文化名市 四千张图片记录求索历程
  潍坊有着厚重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基于对潍坊地方文化的热爱,本报自2011年7月1日推出《人文潍坊》周刊,内容涉及历史、民俗、城建、传说、人物研究、史志等方面。撰稿人有本报记者,有文化领域的专家,有专注于潍坊文化研究多年的文史爱好者,还有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而立体地还原和记录人文万象,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关于潍坊地区人文景观的风俗画。《人文潍坊》已出版300期,共刊发了500多万字、4000多张图片。每一期稿件都凝聚着作者和编辑的心血,每一期稿件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涛 与《人文潍坊》相约六年,会继续收藏
  家住奎文区广文街道广文社区的张涛是《人文潍坊》的忠实读者。9月2日,张涛带着他收藏的299期《人文潍坊》来到本报,分享他的收藏心得和背后故事。
  今年40岁的张涛老家在临朐,上学时就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参加工作后,张涛在城区一家体育文化公司担任运营总监,受工作影响很喜欢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报纸刊物。2011年7月1日,《人文潍坊》第一期《红旗漫卷潍坊》出版。张涛翻阅报纸时,被精致的封面深深吸引。“以前读报都是看新闻,没想到会有人文方面的内容,当时眼前一亮。”张涛说,他读完后更是爱不释手,当即萌生了收藏的念头。
  转眼间,《人文潍坊》已走过六个年头,眼看着收藏的《人文潍坊》越来越多。为方便保存,张涛专门购买了几本大册子,把收藏的报纸都装裱在册子里,如今已收藏了四个大册子。闲来无事,张涛便会泡上一壶茶,安静地翻阅收藏的《人文潍坊》。“每次翻阅,越看越喜欢,版面设计得越来越漂亮,内容也越来越全面。”张涛说。
  六年来,《人文潍坊》几经改版、改出版时间,但不管怎么改变,张涛与《人文潍坊》的“约会”始终不变。“每周都期待着《人文潍坊》出版,那种心情既期待,又充满惊喜,就像年轻时去约会心爱的姑娘。”张涛说,希望《人文潍坊》紧跟主报的步伐,继续出版下去。
  “目前,潍坊有很多喜欢读《人文潍坊》的市民,希望有机会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张涛说,他希望借助《人文潍坊》的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文友,闲暇之余一起坐下来读报、互诉心得。
丁永恩 通过《人文潍坊》学会了写文章
  今年83岁的丁永恩老人是一名历史文化爱好者,《人文潍坊》创刊以来深得老人青睐,他多次为《人文潍坊》供稿,用通俗的文字、珍贵的图片展现老潍县市井风貌的变迁。
  9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奎文区东风东街与潍州路交叉口附近的原潍坊电业局宿舍,看到丁永恩正在家中翻阅《人文潍坊》。从第一期《人文潍坊》丁永恩就开始关注、收藏,还多次将研究成果投稿发表。他在《人文潍坊》发表的《潍坊的古牌坊》、《老潍县城厢的桥》、《潍县城墙及其附属建筑》、《白浪河探源寻踪》等,用通俗的语言、珍贵的图片展现了老潍县市井风貌的变迁及白浪河往日景象,再现历史巨变中的潍坊风情。
  “我是看《人文潍坊》才会写文章的,它就是我的老师。”丁永恩说,《人文潍坊》的版面设计新颖,文章内容丰富,就像一块文化宝地,他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每次投稿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编辑拿到投稿后,认真分析、研究,再进行修改,直到符合发稿要求,见报后的稿件比原稿更加精致。
  丁永恩身边的朋友都是《人文潍坊》的忠实读者,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甚至一些外地的老朋友通过他,也成为《人文潍坊》的“粉丝”。
  丁永恩表示,《人文潍坊》是一份正在茁壮发展的人文建设园地,它以挖掘整理潍坊古文化来揭示潍坊文化的溯源,成为潍坊建设文化名市的一个重要平台,必将为文化名市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陈景藩 文章看似简单其实很费工夫
  今年83岁的陈景藩老人不仅是《人文潍坊》的忠实读者,还经常给《人文潍坊》供稿。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景藩曾在潍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和潍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1995年,陈景藩离休后开始写文章,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自此开始了写作之路。
  2011年7月1日,《人文潍坊》创刊后,陈景藩十分喜爱。“《人文潍坊》刊发的内容和我原来的工作有很多共同之处,我想把掌握的文史资料整理刊发,给后人提供参考。”陈景藩说,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向《人文潍坊》投稿,先后刊发了《潍坊特别市文工团》、《陈介祺归里三十年》、《荷花湾畔两进士》等文章。
  陈景藩说,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写文章也是如此,看上去只有两万字的文章,至少要收集几万字的材料。“我在写《荷花湾畔两进士》时下足了工夫。”陈景藩说,为核对梁文灿的每一篇诗词,他打听到了梁文灿在潍坊的外甥,又辗转联系到梁文灿的孙子梁刚,根据梁刚提供的资料,重新整理、核对,修改了若干遍。
  投稿后,陈景藩又多次和《人文潍坊》的编辑沟通,反复斟酌、修改。而《人文潍坊》的编辑对此稿非常重视,无论从语言文字,还是版面设计,都做到了完美,文章见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景藩说,《人文潍坊》作为文史资料,深受潍坊市民的欢迎和喜爱,它更加全面、系统地为广大读者介绍潍坊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希望《人文潍坊》越办越好。
   文/图 本报记者刘燕
将真实的故事 讲给广大读者听
  从1到300,《人文潍坊》走过6年多,我一路陪行,在编辑一期期稿件中不断学习、成长。
  因为文稿的特殊性,对于编辑来说也都是全新的内容,不少稿件来到我们手里时只是碎片化的材料,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从完全不知到了解,在反复的审视中理出思路,在调整结构、框架和叙述方式中“磨”和“熬”,而最后的修改是最头疼的过程。其中所经历的被迫学习的煎熬,反复修改而不尽如人意的折磨,四处查找资料而无所获的遗憾,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六年来,我们刊发了500多万字、4000多张图片,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演绎着文化名市的荣耀。一想到《人文潍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潍坊文化血脉的延续,作为编辑和“第一读者”的我,受的那点磨难也是很有“含金量”的,很值。
《人文潍坊》副主编 李海滨

做好一张海报 带大家走进历史
  每次看完近两万字的原稿,感受大不同,有时因为文字佶屈聱牙,头晕目眩,想呕吐;有时惊叹于作者的才华与严谨,诚惶诚恐;有时冷不丁被历史图片吸引,比如某位大佬颜值爆表,某张家庭合影用了鸡、鸭、狗等奇怪的道具。
  做《人文潍坊》,我熟悉的第一个技能是Ctrl+C、Ctrl+V——几乎每隔三四行就要重复这个动作,核对每一个人物、时间、地名、官职身份、引用的原文;第二个技能是理顺混乱的时间线;第三个技能是乱画一些“思维导图”“房屋结构图”“地理位置图”“作战示意图”。这需要在拿到稿件的第一个周内完成。
  潍坊的历史如果是一个藏在帐篷里的马戏团,《人文潍坊》就是一张海报,贴在入口处剧透一二,如果有人愿意进来看看,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
  现在我们经历的一切,将是未来的《人文潍坊》,我们的子孙,也将是未来的“老年人”。
  《人文潍坊》编辑 台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