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公开募捐应申请资格证书
让座挨打
虚假“用后感” 重罚没商量
民办辅导机构教师将专业认证
首条民资控股高铁完成签约
2017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虚假“用后感” 重罚没商量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近年来,不少购物平台、网站都推出了用户“用后感”笔记分享功能,有些产品也因为这些笔记从小众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随着“测评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
   (9月11日《北京青年报》)

  相信有过网购经历的人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面对一件商品买还是不买犹疑不定时,会去网站上看看其他用户的留言和评价或者翻翻他人写的笔记,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拔草”。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当犹豫不决的网友看到其他人给了商品正面评价,很可能就买了;反之,当看到有人给的是负面评价或者负面评价较多,就算自己原本很心仪,也可能“忍痛割爱”选择不买了。
  所谓“货比三家”,网购自然也不例外,网友参考他人的意见在不同网店的商品间反复比较权衡再正常不过,很多时候也被证明确实“好使”。然而,令很多网购族始料未及的是,一些花了大把时间去学习参考的商品评价或“用后感”,却压根就不是商品用户写的“真情实感”,不过是职业写手杜撰的“有的没的”。更讽刺的是,这些“有的没的”的“用后感”“测评笔记”,甚至还不是“一商品一评价”,不过是网店店主明码标价从职业写手手里“批发”或“定制”的。换言之,这些“用后感”“测评笔记”背后的作者,很多时候对其所评价的商品根本一无所知,纯粹根据网店或企业提供的材料搞“艺术创作”。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虚假的“用户体验”已然形成了一条地下产业链,在商家和写手之间,甚至还出现了牵线搭桥的“职业中介”。在这条链条上,网店商家借助这种激发消费者购物欲望、捏准消费者脉搏的“专业谎言”,完成了商品的“走量”,能把平淡无奇的普通产品甚至劣质品包装成“网红”热销品;对于写手而言,也通过指尖在键盘上的轻舞飞扬,赚足了“忽悠钱”;至于中介,更是几乎无本万利。当三方为实现“三赢”而弹冠相庆时,可怜无数信以为真的消费者还以为淘到了宝贝,上当受骗而不自知。
  如此虚假的“用后感”,除了直接欺骗消费者外,若任由其泛滥成灾,也会对整个网络购物生态造成重创,为红火的电商行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彼时,曾在电商圈风行一时的“网络刷单”,也曾被网店店主们奉为“开店宝典”,但最终也因其虚假的本质被明令叫停。之于虚假“用后感”,虽然时下因其“套路新”还能诈到一些消费者,但随着媒体的持续曝光,上当受骗买家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真相,其结局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购物平台、网站推出用户“用后感”笔记分享功能的初衷是善意的。如果这个工具能守住客观真实的初心,当然是买家和卖家之间一种积极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同时还能惠及更多出于“观望期”的买家和产品生产企业。但遗憾的是,这件良器“上路”没多久,就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带坏了、糟蹋了。下一步,如何让这一服务创新“改邪归正”重回正途,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强力监管、严肃惩戒,用“假一罚百”“假一罚万”直至“清理退出”的雷霆手段,涵养起行业的自觉自律,最终实现网购环境的净化、网购生态的有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