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粽子。 |
|

|
|
早年潍北地区大米和糯米较少,百姓就用黄米和高粱替代,做成黄米粽子,虽说不正宗,但在当地很受欢迎。人们尽量将成本降到最低,包粽子的苇叶也换成了苘麻叶。艾蒿对当地村民来说不仅能防病驱邪,还能驱赶蚊虫,在买不起蚊帐的年代,艾蒿就是驱蚊草。 大米糯米很稀少 黄米高粱做粽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浓浓的粽香中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中华几千年来民俗文化和爱国精神的积淀。有关“端午节”来源的说法很多,有纪念屈原之说,亦有说“端”字是“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按照当地民俗,端午节这天,各家各户早上都要吃粽子,还要边吃边说“吃了端午粽,一年不长病!”可在早年生产能力低下、粮食品种极少,加上北方不产大米和糯米等,要想真正吃上粽子也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聪明的家乡人就地取材,发明了用黄米和高粱米做粽子的方法,在当地很受欢迎,一时黄米粽盛行。但当地粮食产量极低,大多数家庭连黄米粽也吃不起,只有很少有钱人才能到集市上买几个黄米粽给自家孩子解解馋。
苇叶量少还费钱 苘麻叶片来替代 刚过门的新媳妇,结婚头一年回娘家,端午节时必须包好粽子拿回娘家,这也是潍北当地乡村多年形成的风俗。 做粽子要使用大量的苇叶,苇叶只生长在潍北地区最北部的涝洼地,有人看出门道,就在端午节前卖苇叶挣钱。那时老百姓有钱的很少,不愿花钱买苇叶,有人就发明了用苘麻叶代替苇叶的办法,大受欢迎。 苘麻生长在村头的围子墙下,是农村生产队为做牲口绳子而专门种植的。笔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对苘麻情有独钟,它结的初蕾甘甜有汁。苘麻的叶片也是甜甜的,是包粽子的好材料,现在超市和集市上依然有用苘麻包的粽子。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粽子的制作方法也很有讲究,各家各户基本上都能吃上粽子。很多人家为了热闹,一家人一起包粽子,主要用糯米、红枣、白糖和粽叶等制作,也有用黄米和红枣、白糖等制作的。粽子的制作工序比较简单,先将泡好的糯米、红枣、苇叶等准备就绪,然后将糯米、红枣、白糖等放入苇叶包牢,用细绳扎紧,放进锅内蒸熟。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花样逐渐多了起来,市场上还出现了豆沙、枣泥、猪肉、火腿等品种的粽子,随时可以买到。 端午时节插艾蒿 晒干夏天驱蚊虫 关于艾叶的作用,都是从老人口中听说的,它不仅能防病驱邪,保护家人平安健康,还有着很多药用价值。端午节早晨,潍北当地乡村的各家各户都早早起床,将艾叶或挂或插在门墙上,这种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在潍北地区由来已久。艾蒿早年主要生长在河沟旁和墓地里,细杆高挑,叶儿密盛,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每年端午临近,人们早早到野坡里采集。那些采集到艾蒿的人往往大方地赠与邻居,你几棵他几棵,使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插上艾蒿。文革时期破四旧,端午节门前插艾蒿被看做是旧风俗,有很多人家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偷偷种艾蒿,在端午节时依旧在自家门前插上。 笔者的父母都是医生,笔者常见他们给病人开药方时加上“艾蒿”这味中药。艾叶尤其对防治皮肤病效果明显,所以在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中经常用到。 艾蒿还具有驱蚊防虫的作用。早年在潍北农村,很多人家买不起蚊帐,老百姓自行研制了一种驱蚊的土办法,他们把艾蒿割回家,在院子里打成绳结晒干。夏天蚊虫盛行时,老百姓睡觉前就把艾蒿点燃在房内熏一下,尽管烟呛火燎弄得满屋子是烟,但蚊虫最害怕这种味道,基本都逃离出屋子。没了蚊虫叮咬,即使呛点,只要能睡个安稳觉人们就很满足了。等艾蒿味没了,蚊子发起攻击,就起来再点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