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家乡的节日习俗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03版
要闻

第04版
国庆中秋
 
标题导航
围坐炕头剥玉米听故事
2017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坐炕头剥玉米听故事
  冬至饺子。



  冬至家家户户有包饺子的习俗。在潍北,冬至吃完饺子后,大家晚上都围坐在火炕上,边唠嗑边干活。孩子们的兴趣点都在听故事上,对他们来说,那是他们向往的外面的世界。

冬至当日头一回 家家户户包饺子
  每年冬至的傍晚,是笔者最快乐的一天,姥姥一边说着“冬至饺子夏至汤”、“冬至当日头一回”的民间俗语,一边召集全家人一起坐下包饺子。姥姥说,冬至这一天的白天,在我们当地大约一天能长出一分钟。这一天有一句俗语,叫做“巧女多做一针线”,是一年白天延长的开端。据说,早年的时候,过春节就是冬至这一天,后来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节气调整的需要,将春节拖后,改到了现在的日子。笔者的姥爷虽然只是一个老实忠厚的老农民,一辈子也没上过几天学,但也能说出有关冬至的一些俗语,比如“冬至十日阳历年”等,就是说过了冬至第十天就是阳历年,从姥爷那里学到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至笔者长大成人后才发现,姥爷说的冬至十日阳历年也不是太准,有的年份从冬至到阳历年是十天的时间,可有的年份也不一定。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得知全文:冬至十日阳历年,有时也差一两天。可见我们的祖先对研究日历法则是多么的聪明慧智。
傍晚全家上炕头 边剥玉米边唠嗑
  每年冬至的晚上,笔者的姥姥会把全家人召集在火炕上,先找来一个大大的簸箩,然后倒上一大簸箩的玉米棒子。全家人紧紧地围绕在簸箩旁,一边剥玉米棒子一边听姥姥讲故事。姥姥出生在潍北华疃村的大户人家,能断文识字,肚子里有说不完的故事。姥姥讲得最多的是《杨家将》《呼家将》等。穆桂英、佘太君、杨宗保、杨六郎、杨文广等,一个个古代人物被姥姥形容得活灵活现。
  姥姥的故事好像是一块大磁石,能吸引周围邻居。姥姥讲故事时,前邻舅舅栾尊玉和笔者的小伙伴福子经常来听,他俩也参与到剥玉米的行列。大家手里忙着活,听着故事,并不时提出一些疑问,炕头上不时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听腻了古代的,就换上本村本土的。栾尊玉讲起了他从老师栾云洲那里听来的一段抗日故事,讲的是华疃村(现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华疃村)抗战英雄栾云江怒砸日寇火车车窗,救出近百名抗日官兵的英雄壮举。1940年左右,华疃村栾云江所在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十五旅28团在一次与日寇的决战中,由于双方武器弹药和兵力等各方面力量太悬殊,28团有近百名官兵被日寇俘获,并全部囚禁在一闷罐车内,押上了开往日本的火车。栾云江心想,与其被日寇抓去做劳工,倒不如想法自救。他将大家组织起来,挣脱身上的绳索,派人监视火车上负责押运的日寇士兵。栾云江找来了几块铁器,向火车车窗狠狠砸去。车窗被砸开了,栾云江让大家跳火车,并教大家跳火车的方法。他第一个跳了下去,其他人纷纷模仿,近百人全部逃离,无一人伤亡。栾云江被当地人称为大英雄,他的事迹,在华疃等村久传不衰。
  讲故事令人精神很兴奋,嘻嘻哈哈中使剥玉米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些故事在村民之间口口相传,年幼的笔者百听不厌,给乡间贫瘠寂静的冬至增添了不少乐趣。
冬至开始排节目 锣鼓二胡响起来
  早年,在潍北白浪河畔的乡村,吃过冬至饺子后,村民们就在大队干部的组织下,或自发组织起来,为过春节演出节目做准备了。那时的人很单纯,热情也高,尽管生活很艰苦,也不管村里有什么报酬,或给多少工分,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集体的事情做好。懂乐器的,拿起二胡拉起来,会锣鼓的也敲起来,有唱腔天赋的照着剧本唱上几句,算是正式拉开了排练序幕。当然,为了把戏演得更好,村里人要到邻村找懂戏剧的人做导演,那时人们不讲价钱,管个饭就行。管饭也是全村人管,热心人提着篮子,东家一点面食,西家俩鸡蛋,家里有出什么,导演也不计较。村民对集体事业自觉形成的关爱和融洽,使笔者永远感动和难忘。
  本期部分内容由袁之良、李月亮、栾云洲、栾云成等提供
  本期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