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存在大量的投票链接,为给孩子拉票,有的家庭发动所有关系,将投票链接转发到多个群以求点击量。有的家庭走捷径,通过刷票公司、买票等操作让孩子的票数高高在上,朋友圈投票已经开始变成一门“生意”。 (本报今日A15版)
利用微信进行投票,本来没啥不妥,相比于费时费力地组织票选活动,多受人手和场地限制,微信投票既简便易行,又能节约成本。然而,就像媒体披露的那样,这种投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靠谱:有的投票拼的是人脉,认识的朋友越多,彼此关系越“铁”,能获得的票数就越高;有的投票依赖的则是钞票,在微信群里发的红包越大、越多,就越能激发别人的投票热情……这样的投票更像是一种交易,评选对象、评选内容、评价标准等已然不重要。投票者关注的只是如何找到“投票”键速战速决,以求得“拿人钱财,受人之托,替人办事”的心理安慰。 本来,任何一种形式的投票都应该是公众意愿的表达,而这些变了味的朋友圈投票,不仅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更是逐渐异化成了道德绑架,如此票选,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或许也就只剩下自欺欺人了——对于朋友发来的投票链接,即便内心反感至极,但碍于情面也不得不表现得积极热心,毕竟,一旦“配合”不积极,自己就先觉得不够朋友、不够哥们,担心会因此令多年的交情“毁于一票”。可以说,任何基于人脉的投票,代表的只是人脉的宽广程度,对本该公平公正的评选来说,完全就是毁灭性打击。 除了纯粹“看面子”的人情敷衍之外,至于朋友圈投票“买卖”现象,也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一种情况是通过网络刷票的公关公司,大搞以钱换票;还有一种情况,便是通过网络平台买礼物,换取对应票数。无论哪种形式的投票,无不变为了在商言商的交易,最该坚守的“公平”底线,则被踩得了无踪迹。换言之,如此得来的票数,并不代表真正的意愿,说明的只是“烧钱”能力的大小。 在现实中的各类票选活动中,最常见的正是一些针对孩子的评比投票。或许,在一些家长看来,把孩子操作成“票王”是一种鼓励,但这实则却是“造假从娃娃抓起”:一旦那些不明就里的孩子误以为自己“天纵英才”“天下第一”,只会误生骄纵心态;至于那些懂得票数来路的孩子,学会的只会是大人们的种种阴诡手段和套路。 为此,教育部年初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称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拉票投票活动在少数地方和高校呈现泛滥趋势,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师生工作、学习精力,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要求研判评估网络投票对于校园评先选优的价值和影响,坚持“不唯票、只唯实”。这种政策指引无疑是必要的、及时的。 老实说,如今从校内到校外,从老师到学生,从大人到孩子,都有必要搞明白“不唯票、只唯实”的道理。只有对造假不捧场,只有勇于对朋友圈投票的道德绑架、金钱交易说不,才是名副其实的好友、诤友。用这样的态度投出的票才会“货真价实”,才能真正体现激发孩子求真求实、奋勇争先、崇尚荣誉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