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大学生群体被骗的新闻屡被爆出。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或周围人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的经历。大学生容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 (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从徐玉玉案到李文星之死,大学生被骗的悲剧一次次地扣动人们的心弦。虽然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事件只是个例,但70.5%的人在大学期间被骗过,足以印证大学生防骗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凭常识论,受骗无非三种原因:经验不足难以防范、心无防备因善受骗、心存贪念钻入圈套。 在这次调查中,68.4%的受访者把大学生受骗的“黑锅”甩给了社会经验的不足。道行不深、处事不慎导致大学生容易受骗,这个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这样的分析似乎又有失偏颇。 经验并非与生俱来的,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确能学到防骗的技巧,但这也不是只有事事躬亲才能获得,通过教育同样能总结出防骗的经验。若将大学生容易受骗归咎于社会经验不足,那对于接触社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说岂不是“无可救药”了? 其实,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其防骗的免疫力取决于教育的质地,而不是“天然防护力”或社会经验。换言之,学校的防骗教育不到位,才是大学生受骗的主因。 若学校能普及好常规骗局的应对技巧,也不至于让大学生频频落入骗子的圈套。比如电信诈骗、中介诈骗等,学校如果用正规课时来教授技巧,学生就会有起码的抵抗力、判断力,断不至于“傻傻”地跳进坑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少高校已经看到了这个短板,并探索弥补漏洞的做法。今年新学期伊始,防诈骗就成了郑州大学六千多名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第一套试卷”涉及治安、消防、反诈骗等综合知识。此举不仅能让学生识破骗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防骗意识,而不是单纯地听信于人。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术,社会经验不足并非大学生易受骗的原罪,只有强化教育引导、提升防骗能力,大学生才不至于成为上当受骗的集中群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