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喜迎十九大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落实“作风建设年”活动,助力“活力城市”建设 10月15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总体部署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统领全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工程,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通过传统业务升级、创新业务培育、转换创业服务动能、积聚创业服务平台、举办多项“双创”活动等途径,推进“活力城市”建设,为“四个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打造“四位一体”的招聘服务模式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在潍坊人才网上发布招聘信息需要提交哪些材料,办理什么手续?”10月12日,新成立公司不久的宋先生来到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进行咨询。他表示,他的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员工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他之前把招聘信息贴在了门店前,也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招聘的信息,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他了解到可以在潍坊人才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就过来了解一下。“现在互联网招聘的方式受到不少求职者的欢迎,方便快捷,我也希望可以借助官方的平台,招到靠谱的员工。”宋先生说。 “您需要先在网站上进行注册,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单位招聘介绍信原件和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材料,我们审核之后,就可以发布招聘信息了。”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详细地向宋先生说明了发布网上招聘信息的流程。在了解具体的办理方式后,宋先生表示,他回去后会尽快将材料准备好,争取及早地发布招聘信息。 在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每天都有很多像宋先生这样的咨询者。“潍坊人才网是我市唯一的官方人才网,平均每天新注册的会员企业有10家,人才库中已经有10万余人,每天的点击量有1万多次。在网站上,企业可以发布用人信息,找工作的人同样可以发布求职信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对网站进行升级,开发线上“潍坊人才网”手机版和手机APP,实现在线招聘求职、岗位匹配、企业宣传、政策解读等各项功能,打造现场招聘、网络招聘、手机招聘和微信招聘“四位一体”的招聘服务模式。强化市场的有效投放度,变粗放型服务为精准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效。 一年近千名流动党员找到“家” 8月20日,潍坊人事代理人员在京流动党员支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该支部的成立有利于加强潍坊人事代理人员在京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市人社局党委对人事代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打造“流动党员之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筑基层党建“两地联系、统一管理”的新机制。 据了解,为加强流动人员党组织建设,针对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沟通联系难、活动开展难、责任到位难“四难”问题,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设计开通了流动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党员微信公众平台、流动党员之家网络平台、移动“MAS”短信平台。历时一年,将近千名流动党员纳入线上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流动党员学习网络化、管理系统化、服务信息化、支部生活常态化“四化”目标。 “流动党员之家、移动‘MAS’短信等平台的建立,首先都需要对人事代理流动党员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从去年开始,我们经过初期排查发现,有的流动党员在外地工作,甚至有的正在国外读书。为了落实每位流动党员的情况,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与他们取得联系,联系一名流动党员要打十几通电话是常有的事情,电话联系不上的,我们就根据档案上的地址登门去落实。”工作人员表示,如今纳入线上管理的党员有近千名,大家可以在网上学习、缴纳党费,组织活动时也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很多流动党员基本上是处于“失联”状态,想缴纳党费还得托亲朋好友帮忙,而“流动党员之家”的建立,让这些党员找到了归属。“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说。 创新探索创业就业服务新模式 据悉,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围绕“四个城市”建设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部署要求,以创建创业型示范城市、推进“活力城市”建设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中心充分发挥创业大学引领平台作用。在全省率先创建首家实体创业大学,在12个县市区和高新、滨海2个市属开发区,全部建立了创大分校,在驻潍高校设立了创大辅导站,先后开展6648名小微企业家创业能力提升培训、2.73万名大学生创业培训。形成“创业大学+分校+辅导站+实训基地”的创业培训格局,开启“一中心、多基地、广辐射、有特色”的“潍坊创大培训模式”。设计研发“潍坊创业大学APP”,打造“服务全市创业者、带动全民创新创业”的手机平台。 创新探索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在全国、全省率先推行《就业创业证》与社会保障卡“证卡合一”改革试点,着力打破“业务、信息、区域”三个藩篱,实现“身份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待遇领取、金融支付”五大功能,将18项就业创业服务项目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卡办理,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一卡通办”。打造就业创业服务信息一体化新平台,促进“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窗口服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大厅的联动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试点4个月,全市已通过社会保障卡为5.2万人提供了就业创业服务,为1.72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生育补助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3046万元。 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72处,其中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14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58处。入驻企业1.23万户,累计带动就业13万人。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形成创业新热潮,连续举办四届创业大赛,累计参与选手1.7万多人,选拔创业典型2000多个。 全力创建创业型示范城市 提升创业活力是“活力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创建创业型示范城市是提升创业活力的总目标、总抓手。下一步,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将做好突出项目支撑,实现重点突破,聚集资源要素,提升创业活力,强化保障措施,健全推进机制,推动高效落实等方面的工作。 着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重点实施产业人才扶持、海外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振兴“四项工程”,每年组织聘请高端外国专家400人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2700人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6000名以上,为创业型示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创新实施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聚集工程,对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新进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给予生活补助,积极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来潍创新创业,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着力培育创业主体。重点抓好大学生创业引领、农民工返乡创业、微小中企业梯次成长“三项计划”,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每年新增参与创业活动大学生2万人以上,选拔2000名以上微小中企业主开展提升培训,加快形成微小中企业梯次培育、依次递增、滚动发展的良性格局。着力提升创业平台,探索建立潍坊创业大学现代农业创业学院,进一步发挥创业大学的龙头带动作用。 提升创业孵化平台,力争三年内实现面积翻番、毕业公司数量翻番、带动就业人数翻番;提升创业企业成长平台,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创业园、龙头骨干企业创业园和现代农业创业园,促进创业企业聚集发展;打造各类特色创业小镇,每年建成特色创业小镇10个以上、创业街区15个以上。 健全创业服务机制。市及县市区、市属开发区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综合创业服务指导中心,镇街、社区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窗口配齐配足创业服务人员,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打造“半小时公共创业服务圈”。加快建设创业服务云平台,推进“互联网+创业服务”,设立全市统一的创业服务电话号码,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规划建设就业创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增强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通讯员 亓杨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