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十九大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居民收入增幅再超GDP
吃苦本就是一种教育
“四个城市”演讲开始报名
首届科创大赛全面启动
特色品牌专业入围十个
大学生跨省转学不再备案
2017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苦本就是一种教育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寒风中徒步七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10月13日到10月17日,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1200多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记者了解到,该校这个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经坚持了28年。每年的体验内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上一堂吃苦课”。
    (10月17日《新京报》)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吃苦教育一直争议颇多,“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与“吃苦教育有违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成为汇聚争论最多的矛盾点。具体到华师一附中的“吃苦课”,对反对者来说,“这属于没有苦制造苦也要吃,没病找病型”;于支持者而言,“真的是很难忘的经历,只有切身体会了才知道团结的感觉”。那么,这到底是“瞎折腾”,还是“砺韧性”?笔者想说的是:否认吃苦教育的必要性,这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教育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不是问题的教育问题。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激励其不断地进取;安逸的生活则很容易腐蚀一个人,使其沉溺其中走向颓废乃至于灭亡。反观现实中,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人们趋甜避苦的天性,“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刻板印象以及过度推崇所谓的“赏识教育”,一些家长对吃苦教育心存芥蒂之余,在教育和管理孩子上多表现为“四过度”——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直接导致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依赖性强、独立性弱,吃苦耐劳的精神越来越缺乏。
  除了家长“舍不得孩子”,还有不少学校或出于“学生安全”考虑,或考虑到“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要求,纷纷取消了包括吃苦教育在内的校外实践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家校双方都没有认识到学生技能教育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在“升学率”“成绩论”等功利性观念的驱使下,认定分数是决定学生成功的不二法门。反观华师一附中,能够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顶着外界或许还有内部七嘴八舌的非议,“吃苦课”一上就是28年,守住一颗“真正为学生好”的初心、真心,实属难能可贵。
  从某种角度来说,华师一附中的“吃苦课”与全国各级学校广泛开展的军训是有共性的。如果说很多人对吃苦教育经历不多、认识不够,那么,对军训总该不陌生了。军训苦吗?确实苦。然而,那段让人腰酸背疼,累到动弹不得的“苦日子”,事后每每回忆起来,却成为历久弥甜、铭记于心的美好时光,因此而形成的好习惯、好品格,更是让人受益终生。可以说,吃苦教育的真义正在于此。
  当然,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基本的规律性,吃苦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其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使其在吃苦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的、成功的。若一味地要求孩子为了吃苦而吃苦,尤其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时候,所谓的吃苦教育就会异化为单纯的受罪受苦,结果也只会弄巧成拙。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让吃苦自然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从小培养不怕吃苦的精神,必要且必须。可以说,华师一附中28年的“吃苦课”已经证明,孩子们并没有大人们想象的那般娇弱,更没有拒绝吃苦。相反,从一届届毕业生对此事的积极反馈来看,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值得其他学校取取经、学学样、洗洗脑、入入心,重新审视吃苦教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