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摘、装筐、装车、卸车、摆摊、出售……秋日的苹果开始收获,家住寒亭区开元街道北柴埠营村的王思良和老伴周素芳搬出梯子,提上筐子开始采摘了。今年65岁的王思良种植苹果已经10多年时间了,如今管理着5亩多地苹果。 推开篱笆门,走进王思良家的果园,树下几乎没有杂草,每棵苹果树都有碗口粗,枝繁叶茂,整个果园被夫妻俩打理得井井有条。枝头上的苹果红润青嫩相间,在秋日的阳光下看起来十分诱人。“每一棵树都像我的孩子似的,得定时打理,我们的果树大约两年才能结一茬果,因此尤为香甜。”今年63岁的周素芳一边采摘一边向记者说道。 王思良和周素芳的手上有不少伤口和黄茧。周素芳说,这些伤口都是在采摘过程中不小心戳伤的,时间长了就成了疤。 采摘完毕后,王思良和老伴便将装筐的苹果抬上电动三轮车,到集市上出售。 秋日的上午,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是集市上已经热闹非凡。王思良和老伴一边和周边的摊贩打着招呼,一边卸车摆摊。王思良说,现在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些秋日收获的苹果,就像是一个个“幸福果”,象征着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路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