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帅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里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他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体验事物的方式是随时随地的。他的意思是想说明手的重要性,对建筑物来说,人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事实上,对街区商业而言,它所产生的与人的互动体验才是活力的发源,在街区式商业中,文创的多元意味着人与空间接触的不同情绪。因此,空间需要建筑物把它改造成一个个具体的不同的场景,如果是单一的餐饮或是单一的商品聚集,这种单一的丰富恰恰是无法流动的缺陷。 有一次,我在青岛市崂山区证大大拇指广场与一个朋友见面。起初,这个以体验式城市复合生活广场为名的街区式商业中心开业时,它在中庭广场做了各种唤醒社区邻里与商业生机的尝试。几年过去了,这个商业社区显然活力不足,整个商业空间的气氛营造差不多还是当时的旧样子,一些品牌撤离了,那些继续惨淡的品牌连起码的招贴都没有更换,褪色、泛黄、模糊,在日光下呈现衰老,活力和生机完完全全被现状掩埋。 如果说,老城区还有深埋于时间里的商业毛细血管作为支撑,对新城商业来说,商业活力的实现要困难很多,因为它根本无法复苏,只能依赖周边社区的成全。 为了促进新城商业毛细血管的形成,现在,各种类型的购物中心都在增加体验互动的内容,从单一的商品买卖延展到餐饮、电影、书店、休闲、审美等,时下,这些扩展又不足够又不充裕了。因为随着消费行为越来越不满足于商品本身,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探寻和追求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在意空间中审美能力的获得。简单来说,商业空间除了商品以外,对生活和场景的还原(商品的生产过程)愈来愈重要,甚至成为关键部分。 与空间肌理、空间生态的塑造一样,街区式商业遵循的也是集群叠加、化腐塑形的方法,就像河塘干涸以后深处的淤泥,若没有经年累月,各种各样的矿物不会共生。根本上,街区式商业的流行到底还是在毛细血管支撑下人均空间变大的吸引,它的街区特征围拢控制了人群,让流动有沟有渠,却不会产生不可掌握的分散。 有一年,我在上海分别经过天山路百盛、遵义路南丰城以及水城南路黄金城道一直延伸的街区,这三个商业场景的空间物理形态各不相同,百盛更名为百盛优客城市广场;南丰城经由几个发展商运营,而今香港南丰集团接手才再现活力;黄金城道依赖周围领事馆的消费群,较早就把如今很多商业使用的地域餐饮、小众厂牌引入撬动街区活力。 对街区式商业而言,空间的物理形态固然重要,但是其内在商品与生活连结的可能性更关键,上海华山路就是典型的实例。经过华山路时,我大致丈量了华山路临街商业与马路的空间尺度,这10米的缓冲实现了行人和商业的彼此成就,换句话说,临街商铺的经营空间得到了延伸,而行人又渐进式地参与了空间而非直截单一的买卖。所以,商品与人的生活连接密度越大,从低频变成高频,城市的活力就越强,这样,新城不缺乏号召力,老城也不会掉队。 一直以来,城市激进主义和城市保守主义是存在于城市体内的两种力量,它们出现时都以复兴的名义。只不过城市激进主义的重点在兴,城市保守主义的重点在复,两者从来没有真正坐到一起,常常隔空喊话,换来的是一场又一场旷日持久又作用甚微的对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