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8年,峻青和妻子于康在南下行军途中。 |
|

|
|
我与峻青的交往缘于他的一本书《黎明的河边》,由于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便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谁知峻青竟然给我回了信。自此之后的60年时间,我们开始了书信交往,我也渐渐地更深入的了解到了我所崇拜的峻青先生。 写信给上海的峻青 开启60多年书信交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有的是“强国梦”,有的是“小康梦”,有的是“成才梦”……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许多梦,有一个就是“文学梦”。人生于世,有梦才会有盼头。再贫瘠的土地,也应有生长,再贫穷的生活,也应有歌唱。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没有太多书可读,我曾偷偷地把舅父的《三国演义》拿回家悄悄阅读。1955年我到昌邑一中读书,家庭虽然贫穷,但对生活仍充满了希望。那时学校提倡做“三好学生”,同学们大都在努力学习数理化,而我却对文学情有独钟。图书馆、阅览室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在学校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读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此外,我还抽空去拜访本地的许多文化名人,向报刊投稿。 我上初中二年级时,有人告诉我有一本书叫《黎明的河边》,写的是昌邑的人和事。于是我就想方设法把书借到,一连几个星期天,没干别的,把这本书读完。书中老水牛爷爷、小陈的一家等英雄人物深深打动了我。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有一个叫峻青的作家。于是我通过上海《文艺月报》给峻青先生写信。那时我16岁,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竟然收到了峻青先生的回信,他在信中写道:“读着你的来信,让我仿佛听到了那醉人的乡音和闻到了潍河岸上那芬芳的泥土的气息……”峻青先生的来信,让我感到十分高兴,从此开始了我们60多年的交往,我慢慢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峻青自幼喜欢文学 亲历战争内心崇拜英雄 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山东省海阳市西楼子村人,1922年3月31日(农历二月十五)出生于渤海之滨的一个丹青之家,祖父孙竹坡、父亲孙桐庭均擅长绘画,驰名乡里。峻青从小就学习绘画,爱好文学,幼年就读于私塾,攻读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等。6岁那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峻青开始上村塾。先生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老学究,既迂腐又有点神经质,常凭借古人的诗词文章来宣泄自己的抑郁情怀,当他读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呜呼!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句子时,每每老泪纵横,悲愤难忍。而有时,他又以陶渊明自况,傲啸山林,自娱田园。但这位先生的古文学识却是渊博的,不仅字写得好,而且诗文也作的好。少年峻青由此打下了古文的基础,产生了对文学的爱好,并开始模仿《聊斋志异》的笔法,把在牛倌屋里听长工、牛倌们讲的鬼怪神话、邻里轶事写成笔记小说。 夏天的黄昏,常有一帮肩背三弦、鼓板的盲人,来到村中热闹的十字路口,支起鼓架,敲起鼓板,弹起三弦,开始说书,有短篇小段,也有长篇。峻青最喜欢听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 与此同时,胶东半岛上的革命斗争,也像大海上的狂涛巨浪,冲击着年轻峻青的心。八九岁时,峻青就听到过舅父被活埋、邻村的七位共产党人被浇上煤油活活烧死的事。10岁时,他在村东的大道旁,亲眼看到一伙手持大刀长矛的农民与武器精良的官府骑兵队进行了英勇的激战。农民队伍遭到残酷的屠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被挂在了大道两旁树干上。13岁那年,他父亲又被抓到了海阳县城,关进大牢。峻青跋山涉水奔走一百多里走到县城探监,受尽了白眼和欺凌。 这些,都在峻青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养成了他崇拜英雄以及憎恶丑恶、热爱善美的情感。 接触到新文学 投身抗日战争 峻青12岁那年,母亲因生病和饥饿而死。峻青在黄表纸上写下的一篇悲悼之文,得到了蒙师的夸奖。那老先生一面朗声诵读,一面老泪纵横地连声赞叹:“好祭文,好祭文!真是肺腑之声,赤子之情,字字血泪,句句哀痛!难得呀,难得!” 母亲去世的第三年,峻青不得不辍学离家,到邻村的一个地主开设的花边工厂去当童工。因为是学徒,就得既干工厂的活,也干地里的活,还得干地主家的活。一天,峻青在打扫书房时,忽然看到一个柳条箱子,这是工厂掌柜的大儿子刘汝楫从烟台八中毕业时带回来的,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洋装书,有鲁迅、茅盾、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沈从文、庐隐等作家的选集,还有《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翻译作品。少年峻青犹如一个饥饿的孩子,蓦地来到满陈着山珍海味的酒宴间,不由得被这些新鲜的文字吸引住了。于是,他偷偷地从里面拿了本《鲁迅选集》,到晚上等同炕的伙伴睡下后,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如痴如醉地阅读起来,一直读到半夜。他就这样看完了一本又换一本。这是峻青第一次接触“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作品和欧洲十九世纪文学,它们强烈地震撼着他年轻的心。那时,他模仿着新月派的笔调,写过如“芭蕉秋雨的夜分,落叶萧索的清晨”这样的诗句。虽然后来看来不免幼稚,却记录着他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时的趔趄之态。 那时,峻青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沉重的货物,到周围的一些城镇去送货、取货、在城镇的客栈和荒村野店中住宿,接触了不少三教九流之人,开拓了眼界,增加了阅历,同时也品味到了生活的辛酸与世态的炎凉。 峻青在谈到自己童年时曾说:“我的儿童时代,是在苦难与欢乐、黑暗和光明中度过的。”当时日本侵略军的铁骑横行于华夏大地,妄图实现吞并全中国的野心。1941年,18岁的峻青在抗日战争极为惨烈的岁月中,投身于胶东军区八路军部队,成为民族解放队伍中的一员。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和他青梅竹马的邻村姑娘于康,后来成了他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