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路媒体12月4日证实,也门前总统萨利赫在逃离首都萨那路上被胡塞武装打死,他的遗体被搬上一辆皮卡车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中东地区又一位昔日政治强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离世。分析人士指出,萨利赫死于非命,既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中东持续动荡和战乱的缩影。萨利赫之死,不仅无助于结束也门战乱,还可能给中东地区本来就难以平静的局势再添混乱。 反目 胡塞武装称是“背叛的代价” 也门前总统萨利赫身边一名高级官员12月4日证实,萨利赫及其领导的全国人民大会党副总书记亚西尔·阿瓦迪当天在逃离萨那的路上被胡塞武装打死,当时两人正试图前往政府军控制的马里卜省。 网上社交媒体传播的视频显示,疑似萨利赫的遗体裹在毯子里被搬上一辆皮卡,遗体头部有伤。 75岁的萨利赫曾在也门执政33年。2014年年底,胡塞武装与支持萨利赫的武装力量组成同盟,对抗总统哈迪领导的合法政府。 然而,这一同盟因分歧日益尖锐而反目。今年11月29日,胡塞武装与萨利赫武装力量在萨那爆发冲突。此后,支持萨利赫的共和国卫队和胡塞武装之间一直有零星交火。12月2日,双方交火升级,直至3日在使馆区发生激战并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 12月4日早些时候,萨那居民称,看到胡塞武装攻占了萨利赫在市中心的一处住所,后将其炸毁。德新社报道,胡塞武装引爆炸弹前,运走了该住所内储存的武器弹药。 萨利赫死讯传出后,胡塞武装称之为“背叛的代价”。 渊源 同盟相互利用恩怨复杂 虽然就本次冲突而言,胡塞武装与萨利赫是同盟反目,但回溯历史,双方原本就是敌对关系,只是在面对共同对手时才结成了同盟。 胡塞武装以其首任领导人侯赛因·胡塞得名,主要由什叶派民兵构成。侯赛因·胡塞2004年组织武装起义,反对当时的总统萨利赫,但同年在与萨利赫政府军的战斗中死亡。此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011年也门国内发生政治动乱后,萨利赫被迫下台,原来的副总统哈迪次年成为新总统。萨利赫虽被迫下台,但仍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希望重返政坛。而哈迪政府为削弱萨利赫的实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导致两人矛盾激化。 与此同时,胡塞武装借也门新旧政权摩擦和哈迪政府政策失误的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于2014年9月以武力夺取了首都萨那的控制权,此后与哈迪政府摩擦不断、兵戎相见。 面对哈迪政府这一共同对手,胡塞武装与萨利赫从2014年底开始相互接近并结成同盟。2015年3月,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对胡塞武装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支持萨利赫的军队也成为沙特打击的目标。这使得胡塞武装和萨利赫更加有必要携手合作。 不过,这一同盟在建立之初便被外界视为一次互相利用的合作。同盟成立后,双方在权力分配方面一直存在争议,胡塞武装多次尝试对萨利赫施加限制。今年9月,胡塞武装宣布任命“军队指挥官”、“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和“财政部长”等要职。萨利赫随后发表声明,拒绝承认胡塞武装的单方面任命。对此,胡塞武装则威胁解除同盟关系。此后,双方多次剑拔弩张,相互猜疑愈加严重,直至最近发展为军事冲突。 博弈 外部势力不断插手致三方缠斗 分析人士指出,在胡塞武装、萨利赫势力以及哈迪领导的也门政府三方缠斗的背后,是地区大国沙特和伊朗的博弈。沙特支持哈迪政府,伊朗支持胡塞武装,萨利赫则是为了重返政坛在两者之间寻找机会。 有分析认为,萨利赫此番与胡塞武装决裂,除了有对胡塞武装的不信任外,很有可能还是因为与沙特达成了某些协议。沙特此前因深陷也门战争泥潭一直处于国内外舆论压力之下,也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使自己从战争中脱身。 12月4日凌晨,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向萨利赫军队空投武器和通讯设备。这是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首次向萨利赫武装力量提供援助。12月3日夜,曾经联手对抗也门政府的胡塞武装与支持前总统萨利赫的武装力量在萨那街头和周边地区彻夜展开激烈战斗,在沙特空袭的掩护下,支持萨利赫的武装力量在多个重要地区取得突破。 报道说,萨利赫在12月2日的一次讲话中曾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与也门联合政府一起翻开“新一页”,并称胡塞武装是“政变民兵”。胡塞武装指责萨利赫的这番言论,称他背叛了该组织。 萨利赫放弃与胡塞武装的联盟,使得沙特领导的联盟对胡塞武装有了新的优势,这很可能会改变阿拉伯半岛国家的战争进程。 分析 中东地区变得越来越两大阵营化 也门政治分析家塔米米认为,虽然把胡塞武装从萨那彻底清除绝非易事,但也并非全无可能。沙特方面能否为萨利赫提供足够的支持,将成为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关键。 不过,据也门观察人士分析,萨利赫的死将对沙特领导的联盟造成重大打击,这让沙特的“任何希望都破灭了”,胡塞武装已经摧毁了一个强大的新对手。现在,也门联合政府要么继续在也门进行长期的战争,要么作出妥协,把胡塞武装带到谈判桌上来。 也门当地记者拉德万·法里认为,胡塞武装经过长期经营已足够强大,并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武装和资源。也门政治分析家塔米米认为,萨那城内的军事对抗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为这样会让双方都承受巨大损失。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分析,沙特和伊朗从“阿拉伯之春”以来,已经围绕多个热点问题展开博弈,从沙特干涉巴林、介入叙利亚问题、与伊朗断交、与卡塔尔断交,到近期的黎巴嫩总理哈里里“辞职”事件。许多热点问题都有代理人斗争的色彩,背后的主线就是伊朗与沙特的博弈越来越升级,整个中东地区变得越来越两大阵营化,根本矛盾还是地区主导权的矛盾。 本报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等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