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倒卖医院专家号的号贩子,北京多家医院在不断治理,当地公安机关也一直在强力打击。从一些医院挂号大厅的情况来看,号贩子的身影的确少多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号贩子就此绝迹。最近,在一些购物网站和挂号App上,就出现了号贩子加价出售专家号的情况。 (12月8日《法制日报》)
自“外地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引发关注后,北京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医院也绞尽脑汁,可喜的是号贩子的身影逐渐变少。然而,号贩子并没有绝迹,只是换个阵地继续捣乱。 对此,网友纷纷建议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在笔者看来,确实需要端掉号贩子们的网络“根据地”,但他们既然能从医院转移到电商平台,就不会再次改头换面、寻求新的阵地吗? 从医院内屈指可数的号贩子身影中可以看出,治理确实取得了成效,但“运动式”的治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号贩子泛滥的问题,除不了病根。 其实,“电商”号贩子的问题根源并非在于电商平台,也不是贩子这个行为人,而在“号”这个主体身上。严管电商平台,他们可以另谋出路;驱逐一名号贩子,自然有人前赴后继。只有堵住专家号的外泄的来源,才算是对号贩子们釜底抽薪。 虽然号贩子如今披上了“电商”外衣,但获得号源的途径耍不出新花样。在挂号实名制下,号贩子想拿到专家号,一是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抢到专家号,然后对外销售,二是与医院内鬼勾结,控制号源。 因此,只有堵住这两个漏洞,号贩子恐怕就只能望“票”莫及了吧。 对于第二种来源,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内部人员监管来堵漏,但对于第一种来源,医院似乎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的确,医院挡不住那些带着他人身份来挂号的“黄牛”,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无能为力。 如今,北京很多医院已实行挂号实名制,可是购买“黄牛号”的患者尽管号与人的名字不符,却依然可以顺利走完整个就诊流程,这足以说明部分医院在就诊过程中未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挂号实名制甚至可能流于形式。 从技术上来看,解决医院号贩子最好的手段就是挂号实名制。医院只有找准病根,在“号”上下足功夫,把实名制倒掉的篱笆扶起来,才能真正让号贩子绝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