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省级行政权力减1045项
省属事业单位招聘下月报名笔试时间为明年3月17日
龟速补贴
“神童迷信”该下架了□ 本报评论员 李帆
监测“气质”镇街将建自动站
城乡低保上月支出3.1亿元
十所高校在鲁招飞491人
2017年1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童迷信”该下架了□ 本报评论员 李帆



  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最近几天,烟台莱阳第二实验中学的14岁初中生李某某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人物。莱阳第二实验中学对外宣称,李某某成功签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过“天才神童”的光环并没有停留多久,质疑声便纷至沓来,李某某所获得的奖项、参加的很多活动被发现“查无实据”。
       (本报今日A7版)

  在“神童”的光环之下,年仅14岁的李某某瞬间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好景不长,信息造假的质疑纷至沓来。虽然很多细节和真相有待进一步理清,但部分经历信息造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从家长到学校,再到当地教育部门,他们心有灵犀地夸大事实,可谓“各怀鬼胎”。
  对于家长而言,家有“神童”可以吸引媒体关注,让孩子成为名人,这不仅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喜事,更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享受更优质的资源。
  学校方面,“神童”的背后必然有“神童母校”“神童老师”等光环,学校形象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质变,何乐而不为?
  当地教育部门在宣传时添油加醋,为的无非就是渲染自身教导有方,在政绩簿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表面上看,“神童”信息造假是家长、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急功近利造成的,但其背后的推手却是社会对“神童”的盲目迷信。试想,若民众对“神童”无动于衷,他们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似乎旺盛生长着一种“神童迷信”。从“华容神童”到“湖南神童”,从学校争抢到舆论吹捧,社会只管津津乐道于“神童”的非凡成绩,“天才少年”的光环遮蔽了成长的缺憾,变异的成功学扭曲了正常的教育观,使得“神童教育法”甚嚣尘上、迷惑人心。
  以李某某为例,虽然他在编程方面有过人之处,但从信息造假方面而言,至少存在诚实守信方面的短板。品质有缺陷,“神童”还能算得上成功的教育榜样吗?
  不仅是家长、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民众也应放下对“神童”的迷信。尊重科学教育规律,重视每一个生命呈现出的特殊或平凡状态,为他们提供健康、科学的成长环境,孩子们才可能自由地尽情绽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