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世纪诗翁臧克家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2018潍坊两会

第03版
2018潍坊两会
 
标题导航
《烙印》出版,诗界引轰动
2018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烙印》出版,诗界引轰动
  臧克家的诗集《烙印》。



  青岛大学的考试,臧克家数学得了零分,但却因为作文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而被破格录取。臧克家如愿成为闻一多的学生。在闻一多的鼓励和指导下,臧克家写了不少诗。臧克家的首部诗集《烙印》,是在王统照和闻一多资助下出版的。茅盾、老舍也纷纷为《烙印》著文评介。
三句话打动闻一多 破格进入青岛大学
  1930年夏天,臧克家带着一石借给他的大学预科文凭,来到青岛,以“臧瑗望”的名字报考了青岛大学。
  参加青岛大学的招生考试时,臧克家的数学成绩得了零分,正当他感到无望准备打道回府时,却意外地接到了青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是他作文中的三句话,打动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这次考试,闻一多出的两个作文题是:一、《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打动了判分极严的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看到了潜伏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才气,便破例给了他前所未有的98分的高分。
  臧克家如愿以偿地进了青岛大学。
  当初报考青岛大学时,臧克家报的是外文系,但是臧克家真正的爱好是文学,便想转到闻一多任教的中文系。当时想改中文系的人很多,都没有得到批准。臧克家来到闻一多面前,自报家门,闻一多立刻想起了这个考试时他不吝给予高分的学生,爽快地答应了。臧克家如愿成为闻一多的学生。
  臧克家经常带着自己的习作去见闻一多,很快成为“一多楼”的常客。师生二人围炉夜话,闻一多给他指出每篇诗的好处、缺点。
  在闻一多的鼓励和指导下,臧克家先后写了《炭鬼》《像粒沙》《老马》《难民》《元宵》等。其中《难民》和《老马》这两首诗还被闻一多介绍到《新月》月刊发表。《老马》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成为臧克家早期的代表作。凭借这两个作品,臧克家开始登上中国诗坛,并受到诗坛的瞩目。
  同年,臧克家还创作了《老哥哥》《忧患》《当炉女》《洋车夫》《天火》《烙印》等诗篇,这是臧克家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臧克家既注意了诗歌的韵律,也注意了诗歌的遣词造句,对每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推敲了再推敲。

老师同学出资出力 首本诗集顺利刊出
  臧克家写诗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我破命地写诗,追诗,我的生命就是诗。我真像东坡眼中的孟郊一样,成了一个天地间的‘诗囚’了。推开了人生的庸俗,把一个理想投得很远,拒绝了世俗的快乐(其实就是无聊残忍的口腹耳目之欲),我宁愿吃苦,看破世事人情我才更觉得事业是唯一‘不空’的东西,它是一支精神的火炬,虽在千百年后也可以发热发光。一切皆朽,唯真理与事业永存。诗,就是我以生命全力去倾注的唯一事业!”
  在臧克家创作生涯中另一位起重要作用的人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著名作家王统照。人称青岛文坛拓荒者的王统照,于1926年母亲病逝于青岛后,从北京来到青岛定居。1927年在观海二路购地筑屋,以此为家居住了30年。臧克家和王统照是同乡又是姻亲。在青岛大学读书期间,臧克家经常和吴伯萧到王统照的寓所做客,请教问题。
  那时,臧克家想出版一本诗集,但是一个没有名气的诗人,想出书是很难的。王统照便和闻一多每人出20块大洋,资助臧克家。同时,臧克家在一师的同学李广田、邓广铭和诗友卞之琳等也在北平帮臧克家出书,跟出版社联系。
  1933年,臧克家的首部诗集《烙印》,由生活书店正式出版。
  《烙印》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是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二是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这时,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之时,臧克家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这部现实主义的诗集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诗歌界的极大瞩目。

诗集引起关注 诗界赞声不绝
  闻一多亲自为《烙印》作序:作一首寻常所谓好诗,不是最难的事,但是,作一首有意义的,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却大不同。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闻一多将《难民》《老马》《洋车夫》等反映底层民众疾苦的诗歌,称为“最有意义的诗”。
  茅盾、老舍也纷纷为《烙印》著文评价。1933年11月1日,《文学》第1卷第5号同期刊出茅盾的《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和老舍的《臧克家的〈烙印〉》两篇推介文章。茅盾说:“《烙印》的22首诗只是用了素朴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老舍则在《臧克家的〈烙印〉》一文中鲜明地表示了他的看法:“《烙印》里有二十多首短诗都是一个劲,都是像‘一条巴豆虫嚼着苦汁营生’的劲。他的世界是硬的,人也全是硬的。克家是对现在的世界和人生决定了态度,是要在这黑圈里干一气。”
  诗歌界也纷纷发表诗评和看法。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朱自清指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象征派诗人代表穆木天说:“青年诗人臧克家的《烙印》,是最近值得注意的一本诗集。”
  臧克家的诗歌,具有质朴、严谨、含蓄、凝练的艺术风格。这些根植于现实土壤中的诗歌,一问世就向世人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一反当时轻视艺术的诗人们的标语口号化诗风和只唱恋歌的诗人们的神秘轻飘的诗风,为诗坛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1934年10月,臧克家第二本诗集《罪恶的黑手》又面世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的问世,迅速奠定了臧克家在诗坛的地位。
  在青岛五年,臧克家坐听涛声起落,卧看云走霞飞,经历了大革命血与火考验的他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一段从容。青岛的雾,青岛的花,青岛的喧哗与宁静,青岛的洋气与质朴……这一切使臧克家深深地激动。在这里,他学诗、写诗,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走向了诗坛。他在后来的文章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在青岛找到了“自己的诗”。我初期的诗创作多半产生于青岛,我清楚青岛灾难的历史,青岛也最了解我当初苦楚的心情。
  1934年,臧克家从青岛大学毕业,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是《井田制考》。尔后作别青岛,到古运河边的临清中学任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