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2018潍坊两会 |
第03版
2018潍坊两会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1982年,《臧克家长诗选》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
|
|
结束了劳动锻炼的生活,臧克家又回到了北京。《诗刊》复刊,臧克家出任顾问兼编委,积极参与了诗刊的编发工作。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文思泉涌,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春天。晚年的臧克家虽然也写诗歌,但是这时候的创作多数以散文为主。 古稀之年文思泉涌 诗歌创作硕果累累 1972年10月,臧克家因病从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回到了北京,结束了近三年的劳动锻炼生活。 回到北京后,他整理了自己回忆向阳湖生活的诗歌创作,于1978年3月出版了诗集《忆向阳》。 回到北京后,臧克家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出任顾问兼编委,积极参与了诗刊的编发工作,为《诗刊》的复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文思泉涌,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春天,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从1980年起,臧克家在报刊上陆续发表《甘苦寸心知》等文章三十余篇,主要介绍自己有代表性的诗篇的创作背景和动机。1982年2月,《甘苦寸心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8月,散文集《怀人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一期间,他还先后写散文《说与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书的故事》及散文回忆录《诗与生活》。 1982年,《臧克家长诗选》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2月,《臧克家散文小说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4年4月,诗集《落照红》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5年,《臧克家文集》第一、二、三卷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凝聚了臧克家毕生心血的《臧克家全集》十二卷本出版。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臧克家的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先后出版了9部散文集,其中6部为新作。散文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佳作频出。因为写诗,又兼攻散文,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地带有某些诗歌的特点,兼具了诗歌的情韵和意境。臧克家的散文《炉火》《镜泊湖》《书的故事》,都是兼具诗歌美和散文美的代表作。晚年的臧克家,虽然也写诗歌,但是这时候的创作多数以散文创作为主。 臧克家自言:“诗与散文平分秋色。”他前半生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越到晚年,散文的创作越突出。臧克家一生共创作、出版了近20部散文集。这些散文包括:《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甘苦寸心知》等。有人说,臧克家是一位“被诗名掩了文名的优秀散文家”。 晚年的臧克家,对自己几十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总结。他将自己的总结,倾注到后来的一篇创作谈——《我对散文的看法和作法》。 晚年生活简朴 起居饮食有时 1996年,臧克家进入九十岁后,仍然坚持天天伏案工作,笔耕不辍,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 晚年臧克家住在赵堂子胡同,自1962年搬入这里后,一住就是四十年。他戏称书房是“杂货店”,并为其写了一篇散文《我的“南书房”》:“书就是朋友,虽然有亲有疏,有熟有生,可都牵动着我的感情。” 臧克家年轻时体弱多病,并曾因病休学、住院,甚至“摸过阎王鼻子”,但是臧克家不仅顺利地度过了耄耋之年,而且成为近百岁的老寿星,不能不说是医学史上的奇迹。 臧克家将自己的健康长寿秘诀总结了四句话:“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 臧克家的晚年生活处处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不慕奢华,而崇尚简朴。他最爱家乡的“老四样”:大葱、大蒜、咸菜、花生米。“故乡风味赛山珍”。他极少参加宴会,有时以自己的名义设宴,回家还是照吃每餐必备的“小四样”。 臧克家起居饮食有时,学习工作有序。吃饭不讲究色香味,但对吃饭时间却要求严格。中午11点45分,晚饭6点20分。他早起散步,每天清晨坚持外出散步四十分钟。他认为散步这项运动简单有效,不用花钱,还能促进消化。 “老友老友,心中老有,意志契合,如足如手。”朋友是支撑他感情世界的半壁江山。臧克家对朋友热情、真诚、宽容。舒乙(已故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说他的“热情无人能比”。臧克家的小女儿郑苏伊说:“‘朋友’这个概念,在爸爸脑海中是神圣的、高尚的,不容玷污的。他珍视友情就像珍视自己的眼睛。” 他心怀老友,对众多如足如手的老友,他心中“老有”。诗歌里“老有”,家书里“老有”。在这些文字里,频频出现着老友的身影,讲述着他跟老友的交往,深情回忆着跟老友的交情。他为老友的健康而欢欣,为老友的离去而伤怀。
为人为文堪称楷模 骨灰安葬家乡诸城 臧克家的为人为文,堪称现当代我国文学界的楷模。他对朋友们的来信,每信必复。在北京文艺界的同乡中,臧克家跟季羡林、王愿坚、陶钝、崔嵬、孟超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臧克家晚年备受疾病的折磨,健康情况大不如前。他有时也感叹长寿非福,但是祖国人民,世界风云,永远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 “国强人不老,百岁是儿童。”任岁月流逝,始终不改的是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 2002年12月27日,臧克家因病重住进了医院。 2004年2月5日晚上8时35分,一代诗坛泰斗——臧克家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享年99岁。2月18日,臧克家的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2004年4月2日,臧克家的骨灰在85岁的郑曼及臧克家的孩子等亲人和中国作协领导的护送下,路途迢迢地来到了诸城臧家庄安葬。 臧克家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他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中国“农村诗歌”的开路人和奠基者,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眼睛始终“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1933年他以第一部诗集《烙印》登上文坛,一洗当时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的柔靡、颓废的诗风,为新诗注入了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也以此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基调。 臧克家说:“诗人,我们这一代的真诚的诗人,应该在受难的人民里面受难,走进历史的深处,应该在前进的人民里面前进,走在历史的前面。” 臧克家用自己的诗歌,反映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的奋斗,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创作成果之丰富,影响之巨大,可以说他自身的创作历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讲究诗的节奏、韵律;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他以自己丰硕的无人替代的新诗创作赢得了“世纪诗魂”、“世纪诗星”、“世纪诗翁”、“诗坛泰斗”、“农民诗人”的高度赞誉。 本期图片均为潘欣寒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