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潍坊获批“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
成为全国第五个被授予该称号的地级市 |
|
|
齐秀花在创作剪纸作品。 |
|

|
|
日前,我市“文化名市”建设收获捷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授予我市“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由此,潍坊成为继浙江丽水、绍兴、江苏南通、福建汕尾之后,全国第五个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的地级市。 文化名市建设收获金字招牌 我市民间文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潍坊风筝”是传统手工艺珍品,是潍坊走向世界的友谊使者;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高密的扑灰年画、民间剪纸和泥塑享有民间艺术“三绝”的美誉;精湛的潍坊嵌银漆器、仿制青铜器工艺,匠心独运、领标艺林;传统的潍绣、印花布、草编、绒绣、核雕、面塑、装裱、传拓、灯彩、制砚、陶艺、盆景、花边等民间手工艺品更是各具特色。 2017年6月,我市决定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46万字的申报文本。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中国民协组织专家组到我市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日前,经中国民协党组集体研究,决定批准授予潍坊市“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这也是我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1987年文化部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而设立的文化品牌项目。2015年1月份,在文化部举办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颁牌仪式上,我市的青州、高密、临朐分别以书画、扑灰年画、书画成功入选。 已建成285个规范化非遗项目 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挖掘培养非遗传承人,打造非遗展示平台,传承非遗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保护,民间文艺方面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民间艺术家。 我市通过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建设,在“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及用于整体性保护事项的资金投入达200多亿元,已建成30余个民间文艺专题博物馆、展示厅以及285个规范化非遗项目、民艺传习所和10个传承示范基地、20个民间手工艺特色学校、60个小院传承教育基地、30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传习基地。 1月11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正在外地的“高密剪纸”非遗传承人齐秀花。听说潍坊获批“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她极为欣喜。 “剪纸已经成为非遗文化的一份子,不仅受到各级部门的保护和支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开始意识到,民间艺术也是国粹,也是国宝,对于剪纸这门民间艺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都有了巨大的提高。”齐秀花说,近年来,随着我市对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视,包括剪纸在内的各类民间艺术都迎来了新生。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身率 ◎相关新闻 临朐一作品 捧回“山花奖” 本报讯 日前,主题为“恰是山花烂漫时”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在广州举行,临朐县选送的傅绍相雕塑作品《一带一路》榜上有名,是山东省近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一带一路》大型群雕作品长20.16米,宽3.6米,由666个场景单体组成,其中人物216个。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宏伟战略构想为设计元素,采用民间陶艺泥塑的传统塑造手法,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交汇融合。 据悉,“山花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每两年举办一届。 (记者 周晓晴通讯员 王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