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风筝之爱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裴昌会1955年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一级解放勋章。 |
|

|
|
裴昌会被安排到川北行署任副主任兼任工业厅厅长,同时负责兼管交通、农业方面的工作。面对陌生的经济工作,他边做边学,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全区工业交通建设的概况。西南地区不少大型的纺织企业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建成并顺利投产的。裴昌会和胡耀邦感情深厚,裴昌会常说:“胡耀邦同志是我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自愿留在四川工作 助推地方企业发展 1950年10月,贺龙司令员亲自向裴昌会宣布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任命裴昌会为川北区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根据裴昌会的级别,应该安排到省里或中央工作,但重庆市委一再挽留,他自己也愿意留在四川,就这样,他被安排到胡耀邦担任主任的川北行署任副主任兼任工业厅厅长,同时负责兼管交通、农业方面的工作。1952年裴昌会调任西南纺织工业局局长和重庆市副市长。半生军旅生涯,他已年逾花甲,对地方工作不熟悉,但面对陌生的经济工作,他从头学起。 他边做边学,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全区工业交通建设的概况。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逐渐从外行变成了内行,西南地区不少大型的纺织企业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建成并顺利投产的。他先后领导筹建的有南充电厂、嘉陵火柴厂、宜汉铁厂,恢复和扩建了广元煤矿、川北机器厂等厂矿及引导个体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川北区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55年他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一级解放勋章。 根据胡耀邦“利用你的身份去做好统战工作”的指示,裴昌会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及党外知识分子开展了联谊工作。团结了如原国民党将领龙杰三、李树骅、尹子勤及川北大学教授刘书琴、李宝光、孙宗复、夏昌槐、李云垠、刘一、徐孝恢等知名人士,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配合促进作用。 1951年秋,中共川北区党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南充建立中国国民党委员会川北区地方组织,胡耀邦委托裴昌会负责筹建。裴昌会开始有顾虑,经胡耀邦阐明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政策,以及民革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后,裴昌会即召集原国民党将领龙杰三等人,着手筹备,经民革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川北民革委员会,裴昌会任主任委员,除按照民革中央规定吸收了一批比较进步的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参加外,区党委统战部还在各厅局动员输送了一批青年干部加入民革组织。从这以后,裴老先后担任了民革四川省委、民革重庆市委的领导工作,一直到 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名誉副主席。在担任民革领导职务中,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接受党的领导这一条,他毫不含糊。 与胡耀邦感情深厚 称其是革命引路人 裴昌会是国民党的高官,胡耀邦是共产党的高官,两人相识相知,过从甚密,感情深厚,成为真正的同志。裴昌会常说:“胡耀邦同志是我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胡耀邦曾高度评价裴昌会说:“裴老不以个人的一荣一辱、一遇一失而移易自己的高风亮节,令人景仰!”而裴昌会则说:“回首当年,承您引路,使我步入革命阵营,四十年来,屡蒙关怀,知遇之恩,五内铭感!” 当年,裴昌会率部起义时,派出的代表就是同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联系的,而当时胡耀邦任一野政治部主任。他热情地接待了裴将军派去的代表,说:“裴将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思我们早已知道,他作出这一决定是觉悟极高的表现,我们非常欢迎裴将军。” 几十年后,有一次胡耀邦见到裴昌会的孙女裴丽珍时说:“我为何和你爷爷成为好朋友,而且长期保持友谊呢?因为我们俩人都守信用。你爷爷起义,我和他见面最早。当时,我就向他表示:你的工作,你的生活,我作为中共代表一定对你关心、负责,并要关心负责一生。我作为共产党员说话算话,包揽到底。而裴老自从起义那天开始,就没有说过一句反对共产党的话,一直跟党走。他也守信用。所以,我们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胡耀邦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给了他特别关照。裴昌会起义后,到川北行署工作仍享受原来部队的供给制待遇,生活水平比较低,更没有什么积蓄。胡耀邦便建议他改为工资制。这样,他的收入增多了,也能有不少钱存入银行。 胡耀邦在一些小事上,也对裴昌会照顾得细致入微。有一次,裴昌会在小灶吃饭,炊事员没有给他煮面条,胡耀邦马上到厨房问炊事员:“裴主任不习惯吃大米,为什么这顿不煮面?” 裴昌会由部队转到行署时,带去一辆自己原来买的吉普车,车子内部质量较好,但外观差一点。行署领导见外观不好便给他换了一辆式样新颖的美制万能吉普车。 1984年冬天,裴昌会生病在家休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重庆市委书记的陪同下亲自登门看望。他把手里拎着的一袋脐橙交给裴昌会的孙女,还风趣地说:“我是来看病人的,你们可不要把橙子吃了呀。”裴昌会当时激动万分:“耀邦同志,您现在总揽全局,担子重,事情多……”胡耀邦摆摆手说:“看望你也是我的工作嘛。”他与裴昌会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后,看了看裴家的住处,对重庆市的领导说:“裴老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连个能躺的沙发也没有,门上也没有门铃。”当地领导连声答应,很快市委办公厅就给裴家配置了沙发和门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