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拐子比的是平衡能力和力气,个子高或身体强壮的孩子更占优势。男孩子们选伙伴组战队,把对方顶个人仰马翻就算赢了。滚铁环则在技巧上要求更多,要集中精力,保持平衡,按直线跑才不会歪倒。体育课上,滚铁环还被老师选作课堂娱乐内容。 顶拐子比膝盖硬 组战队抢夺强者 早年在潍坊地区的乡村,有一项特别受男孩欢迎的游戏,叫做“顶拐子”,也叫“扛拐”,男孩玩的居多,女孩往往观战。固定姿势是两只手抓住一条腿的脚腕,自身体前方搬起一条腿,让小腿接近与地面平行的位置,另一条腿跳动着移步,用搬起来的这条腿的膝盖向对方的膝盖狠狠顶去,如果把对方顶个人仰马翻,就算赢了。 顶拐子有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开赛前,两个年龄稍大的孩子王一轮一轮地选出自己中意的伙伴,组成战斗团队。接着,便在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地方展开角逐。 玩顶拐子时,一般个子高的或身体强壮的孩子占优势,向对方连顶带压,或乱撞对方不同的部位。小伙伴合子长得人高马大特别威风,而福子身材瘦小就有些吃亏。几次顶拐子时,合子用又阔又硬的膝盖直顶得福子在地上打转。后来,合子也不管什么游戏规则了,抬起坚硬的膝盖就向福子的屁股上大腿上连连顶去,福子只顾招架,连连败退。合子见对方的狼狈样,笑得眯眼睛捂肚皮,再无迎战之力,甚至站不住跌倒或手扶墙(按游戏规则为输)。福子行事灵活,好几次竟故意出些洋相,惹得合子前仰后合瘫坐在地上输掉比赛。 笔者长得虽瘦,力气却不小,是常胜将军,两个孩子王经常争着拉笔者入伙,是小时候一件颇为得意的事。如今,顶拐子游戏在都市和乡村都难以寻觅,但在那个文娱生活单调的时代里,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木桶铁环做玩具 滚铁环权当骑车 小时候,在潍北白浪河两岸的乡村,经常看到一些孩童玩滚铁环的游戏。那时玩具少得可怜,小孩们变着花样找玩具玩。后来,家里打水的木梢(木制水桶)逐渐被铁桶取代,孩子们就把木桶上的铁环取下当玩具。 铁环有了,还需要一根弯形推把。推把由一根粗铁丝制成,可以用它推着铁环跑。孩子们在大街上玩推铁环,快乐极了。笔者的姥姥家境比较殷实,一直用铁桶担水,没有铁环。于是,姥爷就用一根粗铁丝圈了一只铁环,接头处有些凹凸不平。笔者把一根高粱杆一折当成推把,跟在小伙伴身后,撒开脚丫推着铁环跑。 滚铁环要集中精力,保持平衡,按直线跑才不会歪倒。滚铁环时孩子们的屁股扭来扭去,十分有趣。当年华疃学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栾庆德组织男生在操场上举行滚铁环比赛,女生在旁边加油,非常兴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隆冬,白浪河面结了很厚的冰,笔者和全子、福子到冰上滚铁环,刚滚了一会儿,手就冻得又红又痛。这时全子把袜子一脱,套在手上当手套,大家也学他的样子。孩子们在冰河上撒欢,从华疃村一直跑到1.5公里外的后岭村河岸。晚上睡觉时,手脚奇痒难忍,可第二天又推着铁环在大街上奔跑。 来年春天,笔者从华疃村姥姥家到6公里外的戈翟村(现寒亭区高里街道戈翟村)探望奶奶,为了好玩,滚着铁环赶路,感觉像是骑着自行车,又轻又快。 抓捕蜻蜓驱蚊子 挥着扫帚满街跑 那时,每逢大雨来临或傍晚时分,经常看到一群蜻蜓飞来飞去。有的小伙伴说,把蜻蜓放进蚊帐里,蜻蜓能吃掉蚊子。于是,笔者和小伙伴就决定捕蜻蜓。 当蜻蜓满街飞舞的时候,孩子们从家里拿来竹扫帚,又喊又笑,卖力地捕捉蜻蜓,还给那些可爱的蜻蜓起了名字,红色的叫“红媳妇”,绿色的叫“绿女婿”,黄色的叫“小皇帝”,而那又青又大的,就叫它“大马猴”。每每捕捉到一只蜻蜓,心里比蜜糖还甜。 孩子把捉到的蜻蜓放进蚊帐里,幻想着晚上蜻蜓帮自己消灭蚊子。可谁知半夜被蚊子咬醒,发现一只只蜻蜓都趴在蚊帐上一动不动,被烟熏得黑黑的蚊帐里仍有很多蚊子。可笔者和小伙伴们仍认为蜻蜓能吃蚊子,见到蜻蜓就捉,笑声飞满大街小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