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愿坚的父亲(右)和他的学生。 |
|

|
|
王愿坚的父亲擅长国画,国学造诣很深,经常给王愿坚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孝节义,还有很多传奇故事。王愿坚从小跟父亲学书法,每天练字。小时候,王愿坚经常跟随六伯父到相州大集上听大鼓书,听得多了,他也会了,常讲给小伙伴们听。
父亲国学造诣很深 村民尊称他为八爷 王愿坚的堂哥王希坚从小就有“小神仙”之称。王愿坚也赢得了“小神童”的称号。 很小时,父亲王振千就给王愿坚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孝节义,还有很多爱恨交加的传奇故事,如相州一带广为流传的“神锥子”“张三捣鬼”“没有头的强盗”等。 王愿坚最喜欢听《水浒》,百听不厌。他不仅被水浒中带有民间色彩的佞臣独断、陷害忠良的故事吸引,更喜欢写故事的作者施耐庵。他有一个美好远大的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施耐庵一样写出反映历史事实的书,歌颂做出贡献和付出牺牲的人。那时的他可能还不清楚历史是什么,但是这个伟大的理想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王愿坚的母亲也经常给他讲故事:皮狐子精、孝子给娘捉鱼、四郎探母等。从这些故事里,王愿坚懂得了万善孝为先的道理。 王愿坚的父亲王振千排行老八,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时,曾参加过“五四”游行,参加过“火烧赵家楼”学生运动。他擅长国画,国学造诣很深,学过中医,个性比较绵软。在益都省立第十中学教学时,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活动,在哥哥王翔千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也遭到张宗昌等军阀的通缉。 王翔千和王振千两家长期住在一个院子里,形同一家。在一些事情上,他都听从哥哥王翔千的。 王愿坚的父亲走起路来慢慢腾腾的,村里的人见到他,都会尊敬地喊他一声“八爷”。他从没有觉得自己学问高,总是微笑着站住,摘下他的“碗帽”,抚在胸前,还一个鞠躬礼,和蔼可亲地答应一声:嗳! 他在回答“嗳”的时候,尾音拖得悠长,还会微微后退一小步,表示对问候者的尊敬。如果遇到孩子招呼他,他会亲切地摸着孩子的头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来?”等孩子回答后,就笑咪咪地说:“你大(相州方言,指父亲)那可是个好庄户把式。”
跟随父亲习练书法 每天不少于两小时 王振千在给王愿坚讲故事的时候,很注重讲解王家祖上一些先人的事迹,鼓励愿坚长大后,多读一些王家先人的文学作品,学习他们做人的高风亮节。 王振千不仅能写会画,还会自己酿酒。酿好后,全家品尝,也送给下人喝,下人们都说好喝。王振千还从猪栏里往外挑粪,经常去大田里帮下人干一些农活。他读过很多医书,在用药上比较大胆和果断,救过不少穷人的命。有人还给他起了个“下手狠”的绰号,其实是赞美他医术精湛。 王翔千和王振千都爱护穷人,遇到灾年就对他们说:“来家里拿吧,家里有粮。” 王振千要求王愿坚习练书法很讲究。如何执管悬腕,如何点划撇捺,如何凝神运功,一一指教,还规定他每天练字不得少于两个小时。他告诉愿坚:“习字,不要只临其形,重在求其骨力。”他不仅教愿坚练字,还教穷人家的孩子练字,对他们练字的要求和愿坚是一样的严格。
模仿说书人讲故事 最爱说的是《聊斋》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愿坚已经不满足听父亲和母亲讲故事,就跟随六伯父到相州大集上听大鼓书。 王翔千被通缉后,和党组织暂时失去联系,但是他并没有失去革命的信心。为了更好地革命,他以“卖烧肉”隐藏自己的革命身份。 卖完烧肉,王翔千就坐在高马扎上,拉开架势,敲着清脆有声的竹板,说起自编的评书。王翔千讲一会儿,唱一会儿,再议论一会儿。王愿坚对六伯父评书中的名词术语不懂,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他觉得伯父唱的赞颂的都是好的事情,将来他也要做六伯父这样的人。 王翔千说完一段书词,向围着听书的人发出提问:“亘古以来谁养活谁?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富人的财富是哪里来的?”听书的人将书场围得水泄不通,有时从上午说到日头偏西。说一阵,王翔千就提问一阵,大家就议论一阵。乡亲们都说,“六爷”这书说得古不古,今不今的,可说的都是咱庄户人的心里话,听了心里就觉得有奔头。 王翔千讲得最多的是革命故事,王愿坚专注地听着,幻想着有朝一日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听得多了,王愿坚就会模仿说书人,讲给小伙伴们听,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听故事的孩子。 王翔千要求家中的孩子到菜园子里学习拔草,捉虫子。孩子们干累了,王翔千就教他们念《庄户日用杂字》:葱蒜芥末韭,卷心白都干。芹椒茄子瓠,王瓜老了酸。生菜曲曲芽,莙当不稀罕。萝卜栽畦脊,茼蒿最怕干。芹菜得早种,辣菜喜晚天。扁豆爬箔障,蓖麻在园边。 六伯父念一句,王愿坚认真地学念一句。一边念,王翔千还指着各种蔬菜,让孩子们辨别,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菜。 如果有穷人家的孩子过来玩,王翔千也一起教穷人的孩子识字。 王愿坚喜欢钻研,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回家翻书查询。王家藏书很多,查询时,王愿坚又阅读了《今古传奇》《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还有很多古诗词。 王愿坚最爱读《聊斋志异》,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去请教父亲王振千。 父亲耐心地给他讲解,还给他讲解王氏一代诗宗王渔洋和《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至交之情。清朝时,官方把《聊斋志异》看作禁书,只是在清朝诗坛巨匠王渔洋的赏识下,《聊斋志异》才被正名。他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予高度评价,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渔洋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以刊刻《聊斋志异》为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