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轻时的王愿坚。 |
|

|
|
15岁的王愿坚想要参军,和13岁的堂弟王愈坚离开相州找到诸莒边县县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伯泉将他们“邮寄”到滨海中学学习。两人在滨海中学只待了一个多月,日寇就对滨海区进行“大扫荡”。年龄稍大点的同学参加战斗去了,王愿坚留在村中,住在张大娘家里。张大娘将仅存的两个地瓜面窝头给了他,而自己的女儿却只能吃花生皮,这件事令王愿坚感动万分,并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和堂弟离开相州去参军 被“邮寄”到滨海中学 1943年7月中旬,年仅15岁的王愿坚和13岁的堂弟王愈坚离开相州,找到诸莒边县县委,要求参军。 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伯泉对他俩说:“革命是要学习的,你们年龄还小,你们到山东军区,或者进抗大,或者进滨海中学。” “那我们怎么去呢?”王愿坚心存疑问。 王伯泉哈哈大笑着回答:“这好办,你们两个小孩子,贴张邮票就递去了,你们的姐夫是战地邮政总局的局长,邮票由他发。” 王伯泉口中的“姐夫”,就是王愿坚堂姐王辩的爱人——赵志刚。 “贴邮票”,是当时把战士送到武装邮政部,穿过封锁线参加抗日队伍的戏称。 第二天,战地邮政总局武装交通班的周班长,带领三个交通员,还有王愿坚兄弟两个,准备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王愿坚哥俩是作为“第七、八件”邮件邮寄的。 在周班长的带领下,他们长途跋涉,历时五六天,行程300多里,最后在莒南县一个大庄子上,见到了敌工部的赵干事。赵干事见到兄弟俩,热情地询问路上的情况。王愿坚很激动,大喊:“我再也不是日寇的奴隶了,我是日寇的对手了。” 王愿坚只顾着高兴了,一边的周班长却着急地对赵干事说:“你收到邮件,还没给我打收条呢。”于是,赵干事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在上面写道:“兹收到参加革命的小鬼两名。”纸条下面郑重地签下年月日,盖上公章。
日寇对滨海进行大扫荡 年龄小的留在村中 由于王愿坚和王愈坚只有十几岁,“抗大”不能接收,只好到滨海干部学校(对外称滨海中学)学习。 王愿坚分到师范系的第四队,任务是学习完了去教书。王愈坚年龄小,分到普通队。 王愿坚他们一共七个人,住在一个老乡家里。天不亮,就早起出操,吃过早饭,向老乡借一只板凳,到浓密的树林里学习,晚上就睡在老乡家的磨坊里。 王愿坚进入滨海中学只有一个多月,日寇就对滨海区进行“大扫荡”。滨海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投入到这场反扫荡中。 年龄稍大点的同学发了步枪、手榴弹,跟着区中队和县大队参加战斗去了。像王愿坚这些年龄比较小的,都留了下来。 王愿坚被分到张家坡子一个姓张的大娘家里。大娘热情地收下王愿坚,并给他换上了农村孩子的衣裳,还用灶膛里的草木灰把他身上涂黑。大娘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就成了王愿坚的“妹妹”。 王愿坚在张大娘家住了十多天。有一天,王愿坚从山上躲藏回来,因大娘家唯一一点高粱被鬼子抢去喂了洋马,大娘只找到两个地瓜面窝头,就都给了王愿坚,然后,抱着两岁的妹妹到里屋去了。 王愿坚饿坏了,几口就把窝头吃光。忽然他听到里屋传来小妹妹的哭声,他走到里屋,看到面黄肌瘦的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皮,吃力地用嘴嚼烂了,抹到瘦得皮包骨头的小妹妹嘴里去…… 王愿坚再也无法看下去,扑到大娘怀里,喊了一声:“娘!” “娘,你说一声,我给妹妹留一点呀!” 大娘半天没有吭声,然后摸着王愿坚的头说:“小王呀,你是革命干部,正在学习,学好了能打日本鬼子。只要打走了日本鬼子,不知能保住多少孩子呐!” 大娘的话,让王愿坚一辈子铭记在心,也成为他以后创作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分配到宣传队 创作了小歌剧 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爱,在王愿坚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成名作《党费》中最感人的细节就是从这里感化而出的。 王愿坚在张大娘家住了不长时间,就跟随一支民兵队伍离开了。 毕竟年龄小,也没作战经验,在一次夜里急行军时,王愿坚和队伍走散了。 王愿坚分不清东南西北,两天没吃到一点东西,最后,饿昏在一棵栗子树下。 好在《大众日报》的一位同志路过,送给王愿坚一块比巴掌还小的豆饼和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位同志在豆饼上刻上两条沟,对王愿坚说:“小同志,你是饿了,我也饿了。可是战争期间,要经得住艰苦。我在豆饼上画了两条线,你按规定吃。估计三天后,你就能找到队伍了。” 王愿坚每天只吃两个指头宽的一小块豆饼,实在饿得不行,就去河里喝上一肚子凉水。有时实在走不动了,他就用两手爬着走。喝凉水也抵制不住饥饿,爬都爬不动了,他就到山坡上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 多少年后,当王愿坚创作《七根火柴》时,当年栗子树下那位《大众日报》的同志给他的那块巴掌大的豆饼,就成了《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卢进勇手里的青稞面团。 1944年底,王愿坚从滨海中学毕业,到滨海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新成立的宣传队任宣传员。他第一次穿上了军装。 1945年6月,宣传队随莒县独立团打新旺据点。王愿坚和一些年龄小的同志负责护理伤员。主攻团的政治部主任曹吉亭肺部被打穿,王愿坚刚给他喂了几口西瓜水,他就咽气了。王愿坚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首长牺牲,伤心地哭了。直面战斗中战友的牺牲,让他一下子成熟起来。 战斗结束后,宣传股长让王愿坚起草一份挽联,王愿坚写了几次都不满意。一位首长走过来,拿起笔帮他改了几句:“你死了,人民才可不死;俺活着,敌人休想再活。”让王愿坚十分敬佩。 王愿坚根据战斗故事写了小歌剧《回头》,赞颂战士遵守纪律,缴获东西归公的大公无私精神。小歌剧的演出,反响很大,受到干部战士的热烈欢迎。王愿坚这位小战士,也受到上级隆重的表扬。他被表扬的消息还发在山东滨海军区的《民兵报》上,这对王愿坚的创作是个极大的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