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潍坊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风筝之爱
 
标题导航
故事皆真情 《党费》有血泪
2018年0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事皆真情 《党费》有血泪
  《党费》连环画插图。




  《党费》是王愿坚写的第一篇小说。为了刻画一名优秀党员,王愿坚苦恼了一段时间。后来,他想起了身边发生的令他感动的几个故事,终于创作出了《党费》。这篇小说得到军内外读者的高度评价,给了年轻的王愿坚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用亲身经历当素材 用鲜活故事写党员
  1953年,王愿坚开始了真正的文学创作。
  1954年,《解放军文艺》7月号上需要一篇宣扬优秀党员的故事。知道这个消息后,首先在王愿坚的脑海里显现的就是那次他南下听到的有关卢春兰的故事:
  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查出这事的组织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卢春兰的故事是可以写成一篇很感人的小说的,但是要写成小说对当时的王愿坚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先不说故事的裁剪、加工和升华,仅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王愿坚来说,就是很不熟悉的。卢春兰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王愿坚只有六岁,社会背景、当地的生活风貌和人物的精神状态,王愿坚都无法把握,他也就无法把故事中人物最动人的场景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困扰了王愿坚好长时间,他为无法表达革命同志的真情而彷徨踯躅。
  就在王愿坚为创作苦恼的时候,他想起了1944年秋天他在莒南张大娘家做“儿子”的情景:张大娘为了把“窝头”给王愿坚,给自己年幼的女儿吃花生皮。还有一个故事就是1946年,在一次战斗中,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发现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两角钱的北海币,钱的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一笔党费。”
  “妹妹”那骨瘦如柴的面孔和张大娘慈祥的笑脸,还有无名战士空空的口袋和最后的党费,对王愿坚的触动很大,它们和卢春兰的故事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三个小故事的主题是一样的:一个党员在革命落入低潮、处于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党的忠诚是一样的。

《党费》是第一篇小说 问世后获高度评价
  《党费》是写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时候的一个故事:
  我是一个交通员,经常和我接头的是一个叫黄新的二十五六岁的媳妇,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去了,有一个五岁的小妞儿。
  ……
  我和黄新联系上时,她说:“同志,你不知道,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呀!眼看着咱们的老百姓遭了难处,也知道该斗争,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干,现在总算好了,和县委联系上了,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把红旗再打起来!”
  她看上去已经不止政委说的那年纪,倒像三十开外的中年妇人了……
  一段简单的对话和富有情感的肖像描写,把黄新这个革命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和善、安详而又机警。
  等过了半个多月,“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八角坳找黄新同志时,从墙缝里我看到她正忙着摆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
  寥寥几句对话,黄新这个光辉的革命形象进一步鲜明起来。还没等王愿坚写下去,他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瘦弱的女孩:“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妈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睛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
  孩子因为好久没有吃上盐而眼大无神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忍不住地落泪。但是“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纳闷,她这个妈妈为了卖菜,怎么一根也舍不得给孩子吃呢?等你看完下面的话,你就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妈妈了。
  老程呀,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呐!
  至此,黄新卖菜的真正意图才让人一目了然,文章中的我也知道了黄新他们要用咸菜做党费的良苦用心。
  有人走漏了消息,鬼子来搜人时,黄新把“我”藏在阁楼上。我看到两个白匪扭住黄新往外走时,我准备和敌人打斗,只听到黄新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句话,也只有“我”才可以听明白,妈妈,就是党啊!
  到了晚上,“我”把孩子放在箩筐里,另一头是咸菜,挑着上山了。魏政委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党费……
  王愿坚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党费”,黄新的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读完《党费》,让人深深感到中国革命胜利的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妇女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游击队能吃上咸菜,不舍得让年幼的女儿吃掉一根咸菜,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亚于任何一个男儿。她们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染红了五星红旗。
  《党费》是王愿坚的第一篇小说。《党费》问世后,得到军内外读者的高度评价,给了年轻的王愿坚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