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建设美丽乡村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2018全国两会

第03版
2018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推广传统文化“五老”上一线
2018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广传统文化“五老”上一线



   乡村振兴,必须补齐文化建设这个“短板”。自去年5月起,在寿光市关工委倡导下,圣城街道北关村、洛城街道惠民村启动“孝心示范村”建设,内容有树孝风、定孝制、开讲堂、推孝贤、行孝事等。短短半年多,先行试点的示范村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孝老敬亲蔚然成风,被寿光市镇村争相效仿、推广。3月1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寿光将在全市975个村全面铺开“孝心村”建设,以此为重点,动员广大“五老”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借助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明。
志愿者离婚窗口劝和,两小时挽救一段婚姻
  去年底,家住寿光市区的张阿姨正在家里忙活,儿媳妇回到家后,忽然拉住她的手哭了起来,称上午跟丈夫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不过婚没离成,还忏悔以前都是自己做的不对,以后一定和婆婆好好相处。
  原来,张阿姨和儿子儿媳妇住在一起,孙子也是由她一手带大。在婆媳两代人的相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或因生活习惯或因带娃方式常常擦出火花,儿媳妇王某要强且脾气火爆,因此一直以来两人关系并不融洽,夹在中间的儿子也左右为难,常与儿媳发生矛盾,久而久之,关系越来越僵。
  王某与丈夫一起来到寿光市民政局的婚姻登记窗口,准备瞒着家人办理离婚手续。在办理手续前,来自婚姻家庭调解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对夫妻二人分别进行了婚姻辅导,摸清离婚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教育调解。经过两个小时的劝解,最终,王某意识到家庭关系不和与自己本身有很大关系,决定从自身做起,放弃离婚。
  去年初,为更好地挽救危机家庭,寿光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王茂兴牵头成立了潍坊市首家婚姻家庭调解志愿服务中心,由志愿者轮流在每个离婚登记工作日,对每对来离婚的夫妇进行婚姻辅导、调解,劝和率达到近40%。寿光的挽救家庭婚姻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婚姻家庭的关注,河北、河南等地的民间组织纷纷来寿光学习。
发起传统文化宣讲团,选经典内容自编读本
  婚姻调解只是寿光市传统文化宣讲中心服务内容的一部分。2015年10月,王茂兴与寿光市关工委,积极争取寿光市委、市政府支持,组织成立了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广中心。
  谈到发起成立这样一个组织的初衷,王茂兴介绍,寿光市委老干部局、关工委在开展日常工作过程中,发现当前社会感恩教育、孝道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宣传教育迫在眉睫。他们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决定: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拓宽服务范围,将关心下一代工作拓展到校外,将传统文化传播延伸到全社会。“要从培养孝德入手,夯实思想道德建设根基,让传统美德根植人心、落地开花。”王茂兴说。
  宣教中心成立后,开始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志愿者。倡议一出,一呼百应,很快组建起了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主的200多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者宣讲团。“退休的老干部有时间、有责任也有能力,所以他们都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王茂兴说,他们把宣讲团分编成15个小组,寿光市每个镇街都有一支老同志任组长的传统文化宣传队伍。
  队伍已经组建起来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讲什么?怎么讲?他们聘请了国学名家授课指导,教授讲课的知识和技巧,不仅如此,宣讲团成员先后多次到曲阜、邹城、聊城、广州等地参加国学教育及党史、国史教育,在每周六上午举行经典读书会研讨活动,宣讲水平逐渐提高。为解决教材问题,王茂兴等人还精心选择了《弟子规》《古代24孝》等经典内容,编辑了《孝德教育读本》《宣讲材料汇编》等,争取财政出资印刷了65000余册,广泛下发到寿光全市农村、社区、学校和机关。
以初一学生为受教主体,孩子主动干起家务
  一切准备就绪,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迅速开展。寿光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聂桂惠介绍,最初,他们在寿光市15个镇街各选择了一个试点村进行宣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寿光当地许多农户都种植蔬菜大棚,平日青壮劳力都在大棚里忙活,有时间来听宣讲的只有一些老年人,而需要灌输孝道观念的正是这些年轻人。”聂桂惠说。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宣讲团回归到了学校这一主阵地,以寿光市33所初中为试点,以初一学生为主体,每月一堂课,利用周日和开家长会的时间开展宣讲,内容以孝道、感恩教育为主,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每次两个小时,一年一个周期,效果非常明显。
  “有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回到家后开始主动要求帮忙打扫卫生了,家长让孩子先把楼道公共区域打扫一遍,受到了小区居民的好评。”王茂兴说,看到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变化,他们都非常高兴。这一活动不仅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欢迎,学校还将班主任吸纳到宣讲队伍中来,在平日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增加了孝道等传统文化教育。寿光全市每届初一学生有1.1万人左右,算下来每年约有1.1万名学生和1万多名家长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饺子宴成敬老宴,今年寿光广泛建设“孝心村”
  “这仍是远远不够的。”王茂兴说,自去年5月,在寿光市关工委倡导下,在圣城街道北关村、洛城街道惠民村启动“孝心示范村”建设,内容有树孝风、定孝制、开讲堂、推孝贤、行孝事等。短短半年多时间,先行试点的示范村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孝老敬亲蔚然成风,被全寿光镇村争相效仿推广。
  3月14日上午,寿光传统文化志愿宣讲团上口组组长袁连波带领宣讲团,给上口镇林家下口二村80岁以上老人办了一场饺子宴,为这次饺子宴提供赞助的是退休老干部林忠厚,是原寿光盐业公司的干部。
  宣讲团一到村委,村里的老人正在院里晒太阳,五六位妇女在包水饺,她们从早上7时就开始剁肉馅、和面,不到4个小时就包了八九盖垫。“每个人都有工作,但知道这事之后,都放下手里的活来包饺子。”村民孙学兰说,她以前没参加过这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参加以后感觉领导很关注,村里很重视老人,虽然忙活了一上午,但是她们没觉得累。
  3月10日,圣城街道北关村80岁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看节目、拉家常、吃饺子,享受着村里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敬老宴”。从接送老人到包饺子、文艺演出,都由该村60多名志愿者全程参与,一手操办。这次饺子宴来了60多名北关村的年轻人,大家自带擀面杖、盖垫,他们还专门排练了节目。另外,报名参与支持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经营建材生意的李金刚特意为每位来参加活动的老人准备了一份小米和豆油。
  “这个变化了不得!”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来源说,老人们在饺子宴上吃着自己的儿女包的饺子,看着孩子们表演节目,心里格外舒坦。
  “以前接送老人、包饺子的都是义工,现在换成北关村的年轻人了。”北关村妇女主任张卫华说,“北关孝心”微信群现在已有120多人,有孝老活动马上就组织起来,大家都积极地报名。
  今年,寿光市将在全市975个村广泛开展“孝心村”建设,以此为重点,动员广大“五老”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以实际行动积极助力乡村文明和乡村振兴。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