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速读潍坊·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聚焦首届潍坊发展大会
 
标题导航
 她让潍坊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2018年03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让潍坊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杨红卫免费传授扎制技艺盼传承
  今年52岁的杨红卫生于风筝之都,长于风筝世家,注定与风筝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她多年来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用双手赋予风筝以温度与生命,也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让潍坊传统风筝越飞越高。3月30日,记者在杨家埠见到了正在忙着扎制风筝的杨红卫,听她讲述她和潍坊传统风筝的故事。
  忙着为风筝会扎风筝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杨红卫的工作室,看到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龙头蜈蚣风筝,造型精致,颜色鲜艳,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
  “这些都是为今年的风筝会准备的,是客户订制的。”杨红卫说着,拿出一个刚刚扎制好的“百子呈龙”。这只风筝长36米,有52个腰结,每个腰结上都有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憨态可掬的胖娃娃,这些娃娃取自杨家埠的童子类年画。排在首位的胖娃娃骑在龙上,寓意“望子成龙”。
  “百子呈龙”的龙头是大红色,两只龙眼炯炯有神。杨红卫说,1990年,她曾做过一个类似的风筝,因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之后再也没做过。直到今年风筝会,应客户的要求才又做了一只。“这只风筝耗时一个半月,骨架的连接处用乳胶和线双重固定,因为乳胶容易受潮,两道工序确保骨架的牢固性。”杨红卫说,这只风筝采用传统风筝的制作工艺,在稳定性上进行了改良。
  每年的风筝会期间,杨红卫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今年已经接了十几单,从春节前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江苏有个代表队,每年都会来潍坊参加风筝会,他们虽然喜欢放风筝,但自己不会扎制,所以每年都会让杨红卫帮着扎风筝。“我不参加风筝会,但我做的风筝每年都参会。”杨红卫说,每当客户反映她扎制的风筝获奖时,她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爷爷被称为“风筝王”
  今年52岁的杨红卫是地道的寒亭杨家埠人,生长在一个风筝世家,她的爷爷杨同科做了一辈子风筝,被称为“风筝王”。受家庭的熏陶,杨红卫从小就喜欢风筝。“每次去爷爷家,他都在那里做风筝。”杨红卫说,这个时候,她都忍不住上前“帮忙”,趁着爷爷不注意,拿起画笔偷偷给风筝上色。看到她画得有模有样,爷爷也开始有意培养她。
  8岁那年,杨红卫开始跟着爷爷学做风筝。爷爷教她如何扎制风筝骨架,首先学的就是烤竹、劈竹和修竹,她年纪小,手指头经常受伤,简单包扎后,继续学习,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扎好骨架后,杨红卫又跟着爷爷学习糊面,看似简单的糊面,真正操作起来也是十分讲究的。“糊面时要掌握风筝翅膀的松紧度,太松或者太紧都会影响风筝的放飞。”杨红卫说,糊面后就是画图案,早先的潍坊风筝多是人物造型,在画画时要注意掌握人物衣服的高低,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培训,爷爷也是“熟能生巧”,画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杨同科对风筝的痴迷遗传到了杨红卫身上,目前她是他们这一辈中的唯一扎制传统风筝的人。“我们家兄弟姊妹6个,两个叔叔家还有姐弟,但他们都对做风筝没有深入,干了一段时间后都转行了。做任何事情,首先你要喜欢,不喜欢肯定坚持不下来。”杨红卫说,她继承了爷爷一部分传统风筝的扎制技巧和特点。
  每只风筝都亲自试飞
  高中毕业后,杨红卫进入一家印刷厂工作。1984年,我市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杨家埠兴起一股风筝热。1986年,杨红卫的父亲协助杨家埠村建起一座风筝厂,杨红卫毅然辞职进入风筝厂。从小就有功底的她上手非常快,不到3个月,就被调到设计科当上设计师。“想做什么样的风筝,设计师就有主动权了。”杨红卫说,在风筝厂工作期间,她曾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类风筝文化交流活动,这打开了她做风筝的思路。
  1992年,杨红卫成立了自己的风筝工作室,潜心研究风筝扎制技艺。多年的磨练和探索,让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风筝能实现“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不过,杨红卫认为,作为手艺人,最重要的是对作品品质的执着,她做的每一只风筝都要亲自试飞,试飞不过关的绝不向外出售。“风筝如果飞不起来,那就不能算是风筝。”杨红卫说,以前的风筝以硬翅风筝居多,只要做到竹条均匀、骨节周正、上下对应、左右对称,基本上就能起飞。但硬翅风筝不方便携带,所以现在做的多是折叠风筝,这种可拆装的风筝想要起飞就比较复杂,“纸面的厚薄、幅面的松紧等都会影响到风筝起飞”。
  为减轻风筝重量,杨红卫选料十分考究,全部采用丝绢。“我们用的全是真丝材料,竹子都是一年半或两年以上的毛竹,而且要用福建一带的,因为那边的竹子柔韧性强,做起风筝来结实好看,不容易变形。”杨红卫说。
作品远销几十个国家
  作为一个手艺人,杨红卫除了坚守制作过程的品质和情怀,也将潍坊传统风筝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杨红卫曾一赴巴林、两访德国、连续三年应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邀请,对50多所学校学生表演风筝扎制和绘画讲解,传授中国非遗技艺。她的风筝作品如今也远销美国、德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
  尽管杨红卫经常免费到国内学校和国外传授风筝扎制技艺,但目前从事风筝扎制行业的人越来越少,潍坊传统风筝面临传承难题。“我这里常年免费教扎制风筝,感兴趣的市民随时可以来学习。”杨红卫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扎风筝,因为这个工作枯燥无味,还比较辛苦。不过,她外甥女徐洋的加入让她看到了希望。“徐洋毕业后就干了这一行,一做就是十几年。”杨红卫坚持免费到学校传授风筝制作技艺,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传承。
  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但杨红卫还是自称手艺人,与风筝打了一辈子交道,她表示,自己想要做的就是一个传统风筝的守望者。“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多创作一些作品,留给后人,留住潍坊传统风筝文化。”杨红卫说。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人物档案
  杨红卫,女,1966年出生,寒亭区杨家埠人,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第三代传人。先后荣获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山东省手工艺制作大师。2009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档案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潍坊风筝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风筝是潍坊的象征,2006年5月,潍坊风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