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聚焦首届潍坊发展大会

第04版
聚焦首届潍坊发展大会
 
标题导航
女孩坠姜井 消防下井施救
村里挖出清代节孝碑碑框
对外合作农企 雷沃重工排第七
2018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里挖出清代节孝碑碑框
寿光杨家村村民打算进行复原,重新竖立起来
  ◥村民在查看挖出的节孝碑碑框。



  寿光市稻田镇杨家村最近挖掘出百年前的两块节孝碑碑框,引发了村民的热议。3月31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两块节孝碑碑框较大,长1.9米,每块重达900公斤。据村民介绍,《杨氏族谱》记载着节孝碑及上面的故事,而碑框的出土印证了这些记载,村民们打算复原当年的节孝碑。对此,寿光市博物馆的专家表示,出土的节孝碑碑框和族谱上的记载,对发扬孝德文化有重要作用。
  3月31日,记者来到寿光市稻田镇杨家村,看到了这两块刚刚出土的节孝碑碑框,表面整洁,字迹清晰可见,正面刻有“凤诰特须德门衍庆,龙光独特彤史流辉”字样,碑框一侧是对联,另一侧则刻有“八仙过海”中八位仙人的典故。
  据村民杨孝峰介绍,凤诰就是皇后下的表彰,龙光是指皇帝,碑文的意思是表扬这个主人公的高尚品德,并让世代传承下去。
  石碑出土后,村民进行了测量,高1.9米,宽0.61米,平均每块石碑有900公斤重。“石碑上所说的主人公是我的先辈于氏。”杨孝峰表示,去年寿光的杨氏家族续谱,他拿出老谱,发现后序上写有老祖宗杨安清之妻于氏,得到了皇帝的表彰。
  据该村的老人回忆,这石碑当年就立在村里,十分气派,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推倒。杨孝峰从村里老人口中得知,当年节孝碑的碑体用来做成了石桥,石桥被拆后,碑体被掩埋在了土里。
  杨孝峰找来挖掘机在桥的周围进行挖掘,还真找到了节孝碑碑框。“石碑位于土层下两米多深处。”杨孝峰说,可惜的是碑座和碑面已不复存在。值得庆幸的是,《杨氏族谱》中详细记载了碑文全文,碑文落款为清宣统二年三月。根据族谱上的记载以及老人们的说法,当时杨安清死得早,杨安清之妻于氏,养了一个孩子叫湘云,她一人把湘云抚养成人。后来湘云的两个孩子叫国栋、国祯,湘云很年轻就去世了,于氏又把国栋、国祯抚养成人,国栋、国祯长大后生意越干越大。据族谱记载,于氏给他们的家族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朝廷下旨,为于氏立下了节孝碑。
  寿光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德明介绍,寿光市出土了一些贞节碑、节孝碑,但是像杨家村出土这么大的比较少见,有一定研究价值。
  记者了解到,村民们打算对节孝碑进行复原,重新竖立起来。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