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山
“空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持续发酵……滴滴出行5月11日表示,平台原有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自5月12日零时起,滴滴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交通部也下达征求意见稿,将对网约车失信行为设立“黑名单”,司机无证上岗或列“黑名单”。 (本报今日A16版)
21岁,一个如花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媒体的后续报道中,遇害者父亲悲痛欲绝。滴滴虽然道歉了,也表示配合警方工作,但这远不够,借用一句名言: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法律干什么? 必须要指出的是,按照警方的调查,该顺风车司机携有凶器。这样一个人是如何从事顺风车的?这都需要滴滴平台进一步回应。 滴滴称要全面彻查各项业务实属应该,但如果每次都要等到出事,尤其是出如此严重事件后,才开始对业务倒查,这恐怕连亡羊补牢都称不上。面对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滴滴作为平台审核不严,又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我国《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了网络交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相关责任局限于对入驻平台的经营者所经营的商品、侵犯权利人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权等监管,对其他责任并未进一步细化规定。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平台业务的一部分,滴滴对顺风车应承担起应有的监管责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跳出此事件,全面审视滴滴平台,不得不说的是,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这两年忙于收割市场红利,疏于对入驻司机的资质及服务质量监管,早已为悲剧埋下了隐患。 最严重的是,滴滴在多个地区长期违规无证经营,默许无资质司机上路载客。 多么可笑,行业龙头的地位,不仅不能让其严格律己、树立业界标杆,反而成为滴滴违规经营的护身符。如果滴滴自身都长期游走于法律边缘,又怎能指望它在其他环节上严于把关?按照墨菲定律,会出错的终究要出错,日常被无视的小错,一旦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大祸。 人命关天,滴滴不能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和“配合警方”了事。不过,我们也不能仅仅指望平台自律,更需要有关部门介入,对网约车存在的各种管理隐患加以彻查,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否则,恐怕还会发生同样的悲剧。(请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