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1949年的赵炳由与新中国同龄,是诸城市林家村镇小河北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四十年来,乡邻的农用车坏了,只要招呼一声,他都毫不犹豫地为其修理,而且不收一分钱。 日前,记者走进诸城市林家村镇小河北村,看到整齐的大瓦房一字排开,赵炳由家的茅草屋显得格外扎眼。此时,69岁的赵炳由正顶着日头在修理一辆手扶拖拉机,满是皱纹的额头上渗出汗珠。“我就这么点手艺,管谁修车都不要钱,也算是回报社会吧。”赵炳由憨厚地笑着。 1970年,赵炳由参军入伍,在部队经过三年淬炼。因在一次行动中腰部受伤,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后,1975年,赵炳由学习了农机修理技术,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农机修理工。此后的四十多年里,不管谁家的农用车坏了,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去修,而且从来不收任何费用。有时候,走在大街上听到机械作业时的声音不对,不管认识与否,他也会及时告知车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更是毫不犹豫地钻到车底下进行维修。 年轻的时候,为了修车的事老伴经常和他吵架。有时候赵炳由正在地里干着活,邻居的车坏了来叫他,赵炳由二话不说就扔下地里的活,留下老伴一个人对着庄稼发愁。修车不仅累,还是个脏活,衣服上、手上经常会沾满汽油、柴油,老伴也常因此赌气不给他洗衣服,赵炳由则很坦然地说:“老伴不给洗衣服我就自己洗,但是别人坏了车我就必须修。”渐渐地,看到赵炳由修车给大家带来了方便,老伴也就慢慢理解了。由于年轻时的工作环境常处于机器轰隆的状态中,赵炳由左耳有点耳背。老伴笑着说,别看他平时耳朵不灵光,有人找他修车时不用说第二遍,一听到谁家车坏了,他就耳不聋腰不疼了。 赵炳由家生活并不富裕,但别人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手。三十多年前,村里有一对年轻夫妻因病相继去世,两个年幼的儿子成了孤儿。在家人的支持和村民的帮助下,他照顾起这双孤儿,经常给孩子送吃的,逢年过节给孩子买新衣,抚养俩孩子长大成人。 由于赵炳由维修技术好,有人劝他开维修厂,也有维修厂想高薪聘请他去工厂上班,赵炳由却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想法:想用专业的车辆维修技术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有些乡亲叫赵炳由“傻子”。赵炳由也不恼:“傻子就傻子吧,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尽力帮助别人,我现在很自豪,不愧对‘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只要我还有力气,还能动弹,就会一直修下去,修车对我来说,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责任。” 对于现在的生活,赵炳由感觉很满足。他说,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两个女儿现在已出嫁了,赚钱也没有用处,够吃够喝就行了。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