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潍上遗踪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风好正扬帆

第03版
风好正扬帆
 
标题导航
贾思勰的田野
2018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贾思勰的田野
  《齐民要术》。
  贾思勰



  遥想当年,贾思伯贵为皇帝的老师,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死后载入青史。他一定想不到,1500年之后,他那个只做过几年小官、喜欢研究种庄稼的本家兄弟贾思勰,却成了后人景仰的人。这么多年来,不断有人纪念他,为他塑像,探寻他的事迹……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本书,一本农书。
农圣生于寿光
  寿光是山东半岛的一个县级市,又被称为“圣城”,据历史研究者说,这里曾出过两个圣人,一个是“文圣仓颉”,一个是“农圣贾思勰”。关于寿光是不是文圣仓颉的故乡,史学界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寿光作为贾思勰的故乡,这一点无可置疑。虽然当时官府的史书上并没有给贾思勰立传,以至于他的生卒年代,生平事迹不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唯一流传于世的著作,在这部农书中,仅有一个简单的署名:“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短短十个字,是他留给后人的“自我介绍”。
  后魏,后代史书中又称为“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公元386年拓跋圭称魏王建国,拓跋焘统一北方,统治了淮河、汉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都自诩为后魏的正统继承者。但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一二十年后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齐、北周也是短命的王朝,存在的时间不过20年。
  那段历史时期,被史学家称为“五胡乱华”。贾思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那片土地上,占人口多数的是来自农耕文化的汉族人民,而最高统治者则是少数来自游牧文化的鲜卑拓跋氏。游牧民族要想统治汉族,还得学习汉人的方式。这也正是《齐民要术》得以创作的土壤。
  贾思勰曾任高阳太守。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个在今天的河北省高阳县境内,当时属瀛州,一个在山东省的临淄县境内,当时属于青州。贾思勰在哪里就任,在史学界仍存在争议,但我认为应该就在临淄境内,因为就《齐民要术》记载的内容,所表现的生产生活的情况,以青州境内为主。这至少证明,创作这本书的这些年,贾思勰主要生活在青州境内,他的经验取自于“齐民”。
  在当时青州府管辖的寿光,在贾思勰生活的年代,有两个大人物是被载入史册的,他们是贾思伯和贾思同兄弟,他们的墓在寿光县城西南四公里的寿光镇李二村。有人推测,贾思勰的墓应该也在附近。
  更为重要的是,《齐民要术》中提到的一些与贾思勰交往的人物,如“刘仁之”,与贾思伯也有密切的关系。
  遥想当年,贾思伯贵为皇帝的老师,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死后载入青史。他一定想不到,1500年之后的人,像我,对他一无所知。倒是他的那个只做过几年小官、喜欢研究种庄稼的本家兄弟贾思勰,成了后人景仰的人。1500多年来,不断地有人纪念他,引用他的话,为他塑像,探寻他的事迹,连小学生都知道他的名字……
  世事难料。
  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本书,一本农书。

他有丰富的种植经营经验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齐民要术》共11万字,由序言、杂说和后面的十卷组成。
  序言是一本书的灵魂,贾思勰在序言中,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论述对象和资料来源。
  “盖神农为耒,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壮田,万国作义。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序言开篇的这几句话,从神农氏、尧舜禹说起,贾思勰从利民、安民的角度来推崇历代圣贤的业绩,这也是农业的渊源。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应该是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基本思想。
  “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这应该是贾思勰的写作目的。
  《齐民要术》十卷的内容如下:前一卷半论述大田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卷二的后半部分和卷三,论述蔬菜作物,卷四、卷五论述果树林木,包括染料作物和摘桑养蚕,卷六为动物养殖,卷七、八、九讨论制酒作酱和食品加工,卷十描述一些非本地产的粮食、瓜果。
  北魏时期的书是长卷轴的,所谓一卷,即一轴,不像后来分页装订成册的书。所以当时十卷11万字的著作,是个大部头。贾思勰的写作应该是个大工程。后人统计,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古代文献180余种,收集农谚45条。翻阅经典,多方考察,寻问老农,加上自己的实践,这不是一本一年半载就能写成的书。
  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勰应该有一大片土地,在《齐民要术》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头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勰有丰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从《齐民要术》的文字中,我们得知贾思勰不只读过四书五经,还读过不少杂书。那些杂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实。
  书名叫《齐民要术》,“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这是贾思勰对齐民的理解。
  他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仅仅是《种谷篇》中所收集的谷物品种,就有黍12种、秫6种,粱4种、小麦8种、粳稻25种、糯米(秫稻)11种及其它,共86种之多,同时,还引用了郭义恭《广记》中所记的11种。
  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才是这本农书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为后世诸多农书提供参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朝代更替,一个皇帝打败另一个皇帝,然后又被下一个皇帝推翻。多少王侯将相都作了土。至于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更是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就像明代的才子杨慎面对江水所感慨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贾思勰死于何时何地没有记载。在漫长的岁月中,《齐民要术》却以它独特的方式生长着。
  唐朝初年,太史令李淳风写了《演齐人要术》一书,来推演《齐民要术》。后来女皇武则天执政,她下令大臣编撰由她亲自删定的《兆人本业》一书,其中的“兆人”也是“齐民”的意思。到唐朝末年,由韩鄂编写的《四时篡要》一书,大量采用《齐民要术》的资料。
  总之,从唐代到清代,中国出了不少指导百姓生活的书,如《山居要术》《齐民要书》《齐民四术》《治生要术》等,仅从书名上看,就能发现它们与《齐民要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世几部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农书,如元代的《农桑辑要》、《王桢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等,都是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写成的。
  18世纪,远在英国的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他在震动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中写道:“我看到一本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记载着选择原理。”据考证,达尔文所见到的中国古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还被译成英文、德文,要说影响深远,还得提日本。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最擅长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的族群。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它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农业生产,都与中国极其相似。《齐民要术》早在唐朝就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学者藤原佐世编写的《日本国现在书目》中,就载有《齐民要术》十卷。
  日本大量的专家、学者写了很多文章来研究《齐民要术》,他们甚至将对《齐民要术》的学术研究称为“贾学”。这种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尽管世界已经沧海桑田。
  从2000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国际蔬菜博览会在寿光召开,小城寿光以蔬菜闻名全国,成了国内著名的“菜篮子”。
  在寿光的弥河公园内,贾思勰的雕像静静地立着。
  寿光北部的潍坊科技学院里,有一个贾思勰农学院。
  在贾思勰生活过的土地上,无数的农民正播洒汗水,精耕细作。
  广袤的田野里,庄稼和蔬菜生生不息。
        文/图 魏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