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端午
 
标题导航
公办高校教师可到民校兼职
“满分作文”为何总有人信
山东放开30项医疗服务价格
潍坊市规划局负责人、潍坊银监分局负责人接听12345热线群众来电公告
潍坊天气预报
2018年06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分作文”为何总有人信
□曹珂 王帝



  高考结束一周多了,早已被证实为谣言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和“高考零分作文”依然在微博和朋友圈内热闹地传播。似乎辟谣也无法阻止对高考作文议论的热情。(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无论是所谓“高考满分作文”还是“高考零分作文”的谣言,每年都在传播,而且传播的套路漏洞百出。试想,高考阅卷尚未结束,这类作文就已经在网上铺开,可能是真的吗?
  即便如此,这些作文依然在网上被大面积传播。网络文章传播的基础是重视和认同,不重视就不会点开,不认同就不会转发。
  先说重视。高考作为全国性统一考试,既是分水岭又是分岔路,而高考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晴雨表、引领思辨精神的指南针。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多数是社会所关心和期待的话题。另一方面,参加高考的学子实际上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怎么看待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话想说吗?从这个层面上讲,作文既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渠道,也是社会认识他们的桥梁。
  事不关心,关心则乱。在舆论的重视与期盼下,谣言已经作好了出发的准备,但它飘起来还需要一阵“风”,这阵“风”叫做认同。
  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流传于网络的高考“满分作文”写出了水平。这些文章里有含而不露的感情,有岁月深沉的积淀。不过,也有些营销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为博取大众眼球毫无底线,招募写手流水线般“生产”出一篇篇所谓“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
  在阅读趋向碎片化的今天,匆忙阅读导致的不辨真假和即便看出假来也“看热闹”的心态,使其得以广泛传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满分作文”中的“哲理”还是“零分作文”中的“诚实”,确实迎合了一部分网民的期待。但迎合读者的口味,就是可以造假传谣的理由吗?
  早在古代,诸如此类工于作文,而轻于实理的例子就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无非是“迎合”二字。作文如同做人,一味讲求迎合,就容易失去真实的自我,如果不能文以载道,至少不要文以载“盗”。(请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