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近日,在四川成都343路公交车上,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站了好几站都没有人让座。直到一位老人起身让座,她才有了坐下来的机会。没想到,就在她准备坐下时,另外一位老太抢了先,声称:“这是公交车,有位置我就要坐,我该坐!” (《华西都市报》8月14日) 在道德秩序面临考验、利他行为动力不足的陌生人社会,由让座引发的纠纷与冲突层出不穷。对于怀抱婴儿的母亲来说,在公交车上没有座位不仅意味着面临安全风险,也意味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好不容易有人让座,却被另外一位老太捷足先登。 公交车座位由全体乘客共享,每一个乘客都可以坐,这固然没错。不过,有人认为让座的老人无权指定由谁来享受座位,显然经不起推敲。因为让座并非法定义务,而是一种美德。让座老人想成全的明显是这位怀抱婴儿的母亲,而并非这位抢座老太。 从“老弱病残孕专座”到“爱心座”再到“请让座给更有需要的人”,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一些标语的变化,折射出全社会价值认同的变迁。“让座给更有需要的人”既走出了“道德绑架”,也做到了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理应成为一种深层次的价值系统与规范系统。 与身心俱疲的上班族相比,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并不见得更需要座位;与处于生理期的女性或者怀孕不久的“准妈妈”相比,那些大爷老太并不见得更需要座位……只有走出那种“我弱我有理”的道德绑架,懂得换位思考,在看到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他人留一些位置,由让座引发的矛盾才会少许多。 老太抢座固然不符合道德审美,却也暴露出让座行为的稀缺;当“抢座”成为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和生活智慧,“让座被老太抢先”也同样需要理解与宽宥。 在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同时,能够换位思考;当礼让蔚然成风,陌生人社会才会多一些人情味。一个懂得礼让的社会,所有的参与者都会成为受益者。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