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新时代的记录者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我省发布提振经济“42条”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潍坊市建市70周年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
2018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



  11月8日,是一个没有休班的特殊节日,一个让全体新闻从业人员备感荣耀的节日——第19个中国记者节。在当下这个全新的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在变,信息的传播形式在变,但新闻记者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探寻真相、传播正义的职责没有变。你听,在这个节日,本报采编部门的部门骨干人员正诉说心声:不忘初心,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与报同行去远方 时政新闻部记者 张振民

  今天是第19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进入报社工作的第19年。
  相对于人生来说,19年很长,因为它基本上是一个人生命的1/4,甚至是1/3;相对于记忆来说,19年又很短,仿佛就是一瞬间,想想刚来报社时的情景,宛若就在眼前。
  我还记得到报社面试时老总编提的问题,并一再地给我提示;我还记得刚开始学写新闻稿时,老主任用红笔圈圈点点在稿子上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我还记得第一篇稿子变成铅字刊登在《潍坊晚报》上时的欢欣雀跃;我也还记得外出采访被困在冰天雪地的高速公路上时一整夜的饥寒和劳累……
  19年的风雨,19年的磨砺,让我从一个稚嫩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油腻的中年男人,但记者的从业经历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成熟,视角更加高远开阔。
  我有幸见证了纸媒的繁华,又亲历了她归于平淡。尽管青春不再,可我心中热血依旧,渴望与她一路同行去远方。
  在这个微寒的冬天,我翘首期盼纸媒的凤凰涅槃,迎接新的春天。
匆匆流年 变与不变 总编室编辑 王兵

  记得那年,《潍坊晚报》还是四开八版,还是黑白印刷;那年,晚报还是真正的晚报,每天下午出版;那年,记者们早早出门,追求的是见报当日新闻;那年,不少市民甚至单位接受采访时还说,潍坊居然有晚报吗;那年,我24岁,刚刚进入晚报大门当一名记者;那年,是1997年,香港刚刚回归……
  匆匆流年,经不住暗中偷换。如今的潍坊晚报变得树大根深,经历过几番风雨,吐露出气象万千。每一起重大事件,每一个重要时刻,总有忠实的拥趸把视线投向潍坊晚报。上至党和政府的决策,下至柴米油盐天气冷暖,远至大洋彼岸,近至百姓眼前,一件件我们认为对读者有价值的大事小情,在夜晚的灯光下,被我和同事们精挑细选付之版面。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召唤。变化的是白云苍狗,不变的是新闻人的操守和追求。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波谲云诡,读者需要深入的记录解读;自媒体爆炸性增长,网络消息泥沙俱下,读者需要权威的把关厘清。这是我们纸媒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我深信,纸媒不死,只是涅槃。
  任世事喧嚣变迁,总得有人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就这样,寂静,欢喜。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民生新闻部记者 齐英华
  岁月是把雕刻刀,在树心画下年轮,在树皮刻下皱纹。从入职时的第2个中国记者节到而今的第19个中国记者节,我经历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体验了传播趋势的波峰波谷,交付了成长所必须缴纳的学费。然而,重新审视四周,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永远是传播领域的稀缺品。
  “当雪崩来临时,没有雪花说是自己的责任,当雪崩发生后,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观照自我,当我们还想在这个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时,那就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不做负面情绪的“垃圾人”,而需要先强大自己的内心,加深思想的宽度、思维的深度,牢记初心,怀揣忠心,洋溢爱心,充满信心,让自己生产的内容自带较强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正能量,改变一个村庄的面貌、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记者,讲好潍坊故事,记录潍坊梦想,传播潍坊声音。我们的故事不单纯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是在信息挖掘的基础上,让新闻元素进入故事,让新闻具备市井特质,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表达,用故事语言的张力,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增强受众的黏性,展现立体、全面、真实的潍坊,通过一个个故事,彰显潍晚“故事力”。
临阵不退缩 总会有收获 民生新闻部记者 邓永杰
  八年前,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对记者这一行业还是陌生的,甚至还有些排斥;八年里,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和感动,让我喜欢上了这一职业;八年后,我依然坚定当初的选择——只要不退缩,总会有收获。
  有人说,记者每天面对的工作都是不一样的。的确,采访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让记者这份工作充满精彩。这八年里,具体采访过多少人、多少事,我也记不清了,但有几次采访已深深刻在了我心里,也始终激励着我。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当晚上10时,我接到紧急通知,第二天就要去灾区现场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顾虑。兴奋的是,我深知这次采访的重要性,对我是一次锻炼;顾虑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去灾区采访,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在灾区的五天时间里,我克服了水土不服、网络条件差的困难,按计划完成了采访任务。虽然此次灾区采访条件艰苦,但让我的各项能力都提升了很多。
  同年夏天,寿光发生一名外地老人中暑身亡的事件。接到这个线索后,我立即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并从中协调,最终帮助家属追回45万元的赔偿。面对家属的言谢,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社会价值:新时期,记者要承担起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我深知自己达不到这个高度,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记者,我会承担起这份责任,对得起这份职业。只要付出了,总会有收获。

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 时政新闻部记者 赵春晖 
  不知不觉,我已经从事记者工作7年了,这份职业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岁月,从当年那个刚踏入社会一脸青涩的小伙子,变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幸运的是,尽管已从事这份职业7年,但我并没有遇到“七年之痒”,依旧保持着足够的激情。今年8月20日,潍坊青州、寿光、昌乐、临朐等地遭遇重大的洪涝灾害,受灾地区的人民迫切希望外界能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而他们的抗灾救灾情况,更是时刻牵动着潍坊人民的心。作为记者,我到抗灾救灾一线报道责无旁贷。
  当时我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家里正是需要人的时候,但记者这份职业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促使我藏起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毅然选择赶赴青州受灾地区,把抗灾救灾现场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回来,形成了一篇篇有分量的报道,让潍坊人民能及时全面地了解青州地区的抗灾救灾情况,为受灾地区人民注入了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我很庆幸,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有“温度”,它们温暖了受灾地区人民受伤的心,我很骄傲。
  如今的我虽已青涩不再,但初心从未改变,我会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我希望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能为这个社会传递出一个正能量的音符。我将带着最平凡的责任感,带着为社会传递温情的梦想,从这个记者节,再次整装出发!

保持冷静 继续前行 教育新闻部记者 王叶妮
  今年是我在《潍坊晚报》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很庆幸,我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钟爱的新闻事业;很荣幸,我的采访报道记录了城市的前进年轮。回望来时的路,有过碰壁时的彷徨失措、有过采访中的千头万绪、有过赶稿后的疲惫不堪,但更多的是一篇篇事实报道、一个个温情故事跃然纸上的喜悦。
  作为一名教育新闻记者,全面、及时、准确、负责是我一直坚守的方向。从大量的文件中梳理出中高考信息,让学生和家长一目了然;曝光不合格的教育培训机构,让求知若渴的学员擦亮眼睛;报道困难家庭的不幸遭遇,让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为梦想护航;传递亮点教育资讯,让教育名市的潍坊美名远扬……
  八年的记者生涯,给了我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我的性格、良知和梦想,锻造了我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性格;培养了我保持冷静、是非分明的品德;凝聚了我勇往直前、仗剑天涯的豪情。
  凡为过往,皆是序章;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将重整行囊再次出发,不畏道路泥泞,不畏过程劳苦,与《潍坊晚报》同频共振、齐头并进,采写更多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执一支笔书一纸流年,让一份报温暖一座城!
感谢当记者的辛苦 经济新闻部记者 窦圆娜
  作为记者,经常会听到这么两种声音:能接触不同的人,真好;天天在外面跑,挺累的。实际上,不管别人羡慕也好,心疼也罢,我作为一名从业6年多的记者,早已经从最初累得心力憔悴的抱怨,磨炼成了如今的乐在其中。先苦后甜,多么美好。
  没有哪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吃苦是记者的必修课。如果道路不通,进不了村,那就走进去吧;顶着烈日站在160℃的沥青路面旁,汗流了一身,那就当是排毒减肥吧;如果在外面采访,找不到电脑和网络,那就用手机写稿吧……在一次次的忙碌中,记者这个职业教会我要合理规划时间,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教会我要有好的心态,办法总比困难多;教会我遇事不要急躁慌张,淡然处之。
  辛苦之中感受职责,笔尖之下守望道义。作为记者,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也在不断努力进步,承担起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无愧于记者这一称谓。今天在第19个中国记者节之际,我要感谢这些年当记者的历练,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感谢记者的辛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我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骄傲。
发现温暖的人和事 社区报记者 郑波
  时间真快,一晃我从事记者工作已经有五年光阴。这五年来,我始终记得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份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我想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而记者这个行业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么多年,我对报社的栽培始终充满感激之情,是她帮我实现了大学就想当记者的梦想。
  我先后在诸城分社、热线新闻部、时政新闻部等部门做过记者,采访过盲人、尿毒症患者、孤儿、自强自立的无手农民画家等。每当看到报道发出来后,无数的热心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我内心的温暖和感动不言而喻。
  2016年我又调到了东关社区报做记者,这一晃也已经两年有余。与街道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工作、聊家常,不知不觉当中,我感觉自己也已融入到东关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
  在第19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特别想对报社的同事,东关街道、社区的同事们说一声谢谢,谢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未来,我依旧想扎根街道,深入基层,发现身边那些温暖的人儿和事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