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报喜鸟》融合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深受评委和观众喜爱 近日,“中华颂”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安徽合肥落幕,来自我市临朐县创作的周姑戏《报喜鸟》斩获“金奖”第一名。11月26日,记者采访到了全程参与该剧目筹备、创作的临朐县文化馆馆长卢媛媛,了解了背后的故事。 地方小戏拿全国大奖 临朐素有“小戏之乡”的美誉,周姑戏系当地地方特色戏曲剧种,源于清代,兴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报喜鸟》讲述了村民陶玉春因受骗加入传销而债台高筑,妻子离家出走,由此变成失意落寞、游手好闲的闲散人士。在“第一书记”宋希望的开导下,他重燃信心,发挥一技之长带领全村村民养鸟创收,映照了如今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光明前景。 《报喜鸟》在创作手法上另辟蹊径,从精神扶贫这一层面着笔,塑造精准扶贫中“第一书记”润物无声的大情怀,以小见大,颇具时代气息。在表演艺术上,善于以情传人,用情感人,彰显了潍坊周姑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华颂”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上,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据了解,“中华颂”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具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主办。大展从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280余个剧目中选出41个优秀剧目参加展演,涵盖评剧、滇剧、庐剧、苏州评弹等艺术门类。 时代背景与地方戏曲的完美融合 之所以会选择“第一书记”这样的题材,卢媛媛介绍,“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2013年起他们每年都会参加,但之前选送的都是小品形式。在大展上,除了京剧、吕剧等大家熟知的戏曲种类,经常能够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小戏搬上舞台。 “虽然参赛小品也获了奖,但是并不能体现临朐特色,而周姑戏是临朐唯一的地方戏曲,也是省级非遗项目,我们便考虑以周姑戏的形式进行创作,既弘扬传统文化,也振兴戏曲工程。”卢媛媛说,近年来,临朐周姑戏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县文化主管部门编排了《淌水崖》、《担当》等现代剧目,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在十九大之后,大批“第一书记”走入农村,在临朐当地也是如此,他们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于是打算以此为主题开展创作。 社会各界帮忙,历时大半年完成 自今年3月份开始筹备,历经剧本创作、作曲、制作伴奏、选拔演员、排练等,于今年6月基本创作完成,后经过精品打造,历时大半年形成了如今的《报喜鸟》。 卢媛媛说,《报喜鸟》演员都是当地文化馆演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打造文艺精品的标准不能降低,在创作《报喜鸟》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帮助。他们邀请到了市文广新局的王文章担任编剧,由在实现我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项中零突破的《碧水长流》导演隋永毅任导演,作曲由当地谭建国创作,并邀请了潍坊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吴超凡将《沂蒙山小调》特点融入其中,让更多的年轻人容易接受。 接下来,当地计划自年底起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进行合作,共同打造一部关于“三位一体”的周姑戏样本,即打造一部现代戏大戏、出一部纪录片、出一部专辑,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周姑戏。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刘瑞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