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跟随120救护车,每天与死神抢时间,为急救患者筑起生命防火墙。12月11日夜间,记者跟随市中医院急救中心的随车医护人员,用镜头记录下他们这一夜工作的点点滴滴。 11日傍晚6时许,刺骨的寒风吹得脸生疼。在市中医院急救中心,医生和护士们都在忙碌着,当晚的120随车医生和护士分别是孙传奇与杨华杰,两人早已提前检查好急救箱里的物品,戴上手套,等待120指挥中心的指令随时准备出发。 不一会儿,急救电话响了,在潍州路与东风东街交叉口附近,有人躺在地上。孙传奇提上30多斤重的急救箱,叫上杨华杰和司机,立即赶往事发地点。到达现场后,发现路边台阶上躺着一位老人。经检查,老人是醉酒,躺在地上睡着了。很快,老人清醒过来,孙传奇询问了他的住址和身体情况,对方表示身体没有问题,可以自己回家。确认老人清醒后,孙传奇一行人才离开。 当晚9时许,急救电话再次响起,一位老人突发疾病,需要救护。孙传奇与杨华杰匆匆上车,赶往事发地点。到达目的地后,经检查老人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孙传奇赶紧为老人做了急救,并用担架将其抬上救护车,朝医院赶去。将老人送到医院后,孙传奇舒了一口气,用手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回到急救中心继续等待指令。 因为急救电话随时会打来,孙传奇和同事们的一顿晚饭往往要分好几次才能吃完。“有时候刚开始吃饭,急救电话便响了,我们必须放下碗筷,赶紧出发,病人急救是第一位的。”孙传奇说,为了保证工作,他们多是选择吃快餐,而且吃得比较晚,因为工作是通宵,如果晚饭吃早了,等不到第二天早上就会肚子饿。 今年38岁的孙传奇从事院前急救已有15年,院前急救是技术活,抬担架则是体力活。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给120救护增加难度。孙传奇说,救护车出车一般都要抬担架,天气太冷,冻得手都伸不出来,又不能戴太厚的手套。另外,降雪天气后,路面湿滑,给行车造成影响。为了给病人争取更多时间,120司机既要提高车速,又要保证安全。 记者从市120指挥中心了解到,目前每天我市120救护车出车500次左右。在冬季里,心脑血管疾病和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较多,正是120救护人员的付出,一次次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