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调查
 
标题导航
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回家
“虎鎣”回家路
华为CFO孟晚舟获准保释
“9·12”恶性案件凶手一审获死刑
本月15日莫错过“水星秀”
2018年1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回家
境外买家无条件捐赠,经实物鉴定后入藏国家博物馆



  于今年4月被英国一拍卖机构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yíng)”近日重回祖国怀抱。12月11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据悉,在买下青铜“虎鎣”后,境外买家通过拍卖机构联系国家文物局,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在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完成后,青铜“虎鎣”于11月23日安全抵达北京。
戏剧归途 境外买家无条件捐赠国家文物局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空中距离8100多公里,航程约10小时。北京时间11月23日,流落异乡的青铜“虎鎣”搭乘飞机回到故土。这条归家之路,一波三折,它走了百余年。
  今年3月,青铜“虎鎣”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一拍卖机构的网站上,它将于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
  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鉴定研究,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
  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随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逆转”出现在4月底,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当日,文物交接确认书顺利签署。
入藏国博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根据资料显示,“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走,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则表示,鎣是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孙机介绍说:“‘虎鎣’本身是一件非常罕见、精美的西周晚期铜器,现在已知的、有铭文确认的只有8件,所以它非常难得。它的用途是在古代敬神的时候,神不饮食,不吃不喝,而愿意闻香味。那时的香味就是拿香酒烧沸腾,冒出蒸汽后,闻蒸汽的香味。推测这个鎣当时是放郁金香的,把郁金香掺到香酒里,再点火蒸发后,神就可以去闻香味了。”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追索文物 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仍任重而道远
  与这些文物相比,青铜“虎鎣”无疑是个“幸运儿”。在它归来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
  但毫无疑问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远。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是目前关于流失文物返还领域的两大国际公约。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缺



乏强有力的履约监督机制,后者则缔约成员国数量有限,结构失衡,大部分主要文物进口国尚未签署该公约。
  而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卖公司利用中国买家的民族情结来进行商业炒作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流失文物”成了一个极有市场号召力的标签,致使价格节节攀升,也对民族情感造成了“二次伤害”。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