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版
人文潍坊

第03版
人文潍坊
 
标题导航
韩钟亮和他的《鸢都漫笔》
2018年12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钟亮和他的《鸢都漫笔》



  一部书浓缩人生经历,一支笔漫写城市变迁。韩钟亮的一片“逝水流云”,观照一部家族史、个人成长史,一份“纸鸢情缘”,书写与名家大师交往的点滴,他在读史中论英雄,反思文学与人生。
/ 逝水流云 /
家乡文学氛围浓郁 点亮少年写作梦想
  1945年12月,韩钟亮出生在诸城市昌城镇一个叫乔家巴山的村庄。潍河氤氲着文学的气韵,一河之隔的相州镇走出了“文学三王”(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将文艺种子撒在他的心田。
  他自小酷爱文艺,13岁涉过潍河来到相州读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对他影响很大,使他感觉到“文学其实离自己很近”。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析,但他并不满足,开始尝试着写散文、小说,甚至偷偷起了“菖蒲”作笔名。初二那年,他自编自演的小戏《爱社如家》在全县汇演中获奖,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茂腔名伶王仙梅想把他留在剧团,他没同意,因为他有更大的抱负。
  当时有位历史老师刘岑,是从省里下放的老干部,与诗人臧克家是表兄弟,也是韩钟亮大哥的战友。刘岑文史底子很厚,对韩钟亮很关心,两人简直成了忘年交的文友。“也算是一种缘分吧,1961年我考进诸城一中读高中,恰好刘老师被甄别了‘右倾’错误,安排到一中当校长。于是我们经常进行文学交流,星期天还常到他宿舍去吃饭。本来我酷爱美术,甚至学了两三年的素描,但因为刘岑的‘干预’,高考时还是选择了文科……”
  但说来有点遗憾,韩钟亮报考山东大学,目标是中文,但录取他的却是政治系(哲学专业)。不过他对文学的志趣并没有因此而消减,他利用一切机会吸收文学方面的营养,课外时间经常与中文系师生接触。他是山大宣传队的骨干,编写了很多文艺节目,这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逆境中奋起 开启新行程
  梳理过往人生之旅,韩钟亮发现,人的命运往往是“莫名其妙”的。正像他在《鸢都漫笔》一书中谈到的,本来他出生于革命家庭,但仅仅因为乡村“文革”中的“派性”所出具的一份外调材料,结果严重影响了他大学毕业时的工作分配,他原本因德才兼备,要被选送解放军总后勤部做秘书,但不幸没过“政审关”,于是梦想破灭,回到母校诸城二中担任了高中部政治教师。
  好在他没有消沉,而是奋力前行,凭借才干,不到半年就被借调到县革委宣传处帮助工作。按说他可以以此为转折点,在党政部门干一阵子甚至一辈子,这与他大学里学的专业也算对口,但“还是兴趣爱好使然吧”,韩钟亮坚决要求调到文化馆,就做写写画画的业务工作。从此,他或者到街头画宣传画,办宣传栏,或者带领文艺宣传队演出,并亲手创作对口词、相声、表演唱、小品等舞台节目。
《百花丛中》见证一段历史
  谈到文艺创作,韩钟亮说,他是因为一台话剧引起人们注意的。
  那是1972年,他根据诸城某企业的真实事迹,编写了中型话剧《第一炉铁水》,在昌潍地区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他也借此脱颖而出。汇演结束即被借调至昌潍地区文教处(创作组),此后他开始负责全地区的曲艺工作。
  那年冬天,他正为诸城县文化馆创作相声《百花丛中》,迎接将于年底举行的全区文艺汇演和计划中的全省曲艺、歌舞调演。作品出来后,诸城县相关领导十分满意。为精益求精,韩钟亮与诸城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一起进京,向诸城老乡、全国曲艺界泰斗陶钝先生请教,陶钝还将他们引荐给马季予以指导。后来,《百花丛中》在地区和全省文艺汇演中连续获奖。韩钟亮因此成为全省曲艺界学历最高的青年作家,他被调到省里继续加工修改作品,此后《百花丛中》被编入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曲艺专集《铁人赞》中。
  1975年,全国曲艺调演在京拉开帷幕,《百花丛中》作为山东省优秀曲目之一进京献演,但由于江青居心叵测,无理干预,制造了“文革”中震惊中外的“陶钝事件”,陶钝被关押审查,而事件关键人物李寿山(山东代表团团长)被扣留北京的同时,韩钟亮也“奉命”写材料说明情况。他在“材料”中实事求是,保护了陶老。《百花丛中》作为见证历史的一件作品,被收入《山东三十年曲艺选(1949—1979)》。
/ 纸鸢情缘 /
受命筹建市文联 创作时间被挤占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韩钟亮主要负责全市(地区)曲艺、戏剧方面的业务辅导,同时坚持个人业余创作,1973年开始在山东的报刊上发表作品,1978年尝试小说写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在《山东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拜年》是他的小说处女作,此作后被中央电台转播,入选《山东三十年(1949—1979)短篇小说选》;《民办车间主任》《虎骨》《喀尼阿兰蜂群》《中秋蟹儿肥》《唐赛儿》等短、长篇小说,使他颇得专家好评,跻身于山东优秀青年作家之列;特别是在《当代》发表的《散香》,充分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力和艺术手法的新探索,被选入《山东新文学大系(小说卷)》(1999)。如果说《拜年》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山东省优秀小说代表作之一,《散香》则可以说从某个方面代表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山东省小说创作水平。
  文学创作并不是韩钟亮的主业,他的大部分精力还是用在了文艺工作的组织辅导方面。1984年6月,韩钟亮被破格提拔,受命筹建潍坊市文联,任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从那时起,事务性工作挤占了诸多个人文学创作空间,对个人业务而言,也算是不小的损失。
  正像了解他的峻青先生所说,韩钟亮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裳”,具有“红烛”精神。不过他深爱着文学,故不曾搁笔,除了写出《散香》等一批小说,还主笔创作了电影剧本《神凤威龙》,1988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这部反映老潍县民间艺人反抗日寇文化侵略、弘扬民族爱国精神的艺术影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播映,被视作潍坊文艺事业(特别是电影文学事业)在当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佳作之一。
风筝线牵文化名人 大家笔墨叙写鸢城
  1984年起,潍坊市办起“国际风筝会”。1987年的风筝会,潍坊文艺界格外“热闹”,这期间山东省散文学会和潍坊市文联共同举办了一场“同心笔会”。
  参与筹备笔会的,是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兼济南军区创作室主任的李存葆和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光明。他们3月份就来到潍坊打前站,韩钟亮则作为东道主代表,和他们一起拟邀请名单,确定赞助单位,忙得不可开交。邹荻帆、石英、李存葆、马瑞芳等大家莅临潍坊,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屠岸的到来尤令韩钟亮激动。
  为答谢赞助单位,由韩钟亮提议,李存葆、王光明出面,请屠岸写了一副楹联;邹荻帆则为了找清静,特意避开访客,跑到卫生间写成《风筝节的致意》:“我真想放飞一只风筝,在渤海之滨,在美好时辰……”
  笔会期间,韩钟亮陪着屠岸到青州、诸城、安丘等地寻访人文遗迹,两年后,他向屠岸约稿,收到新诗《断线》和一封回信:“我应邀到潍坊参加风筝节,受到您的热情接待,后您又陪同我和许显卿访问青州、临朐、安丘、诸城,使我增进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获益甚丰,至今铭感在心……遵嘱寄上拙诗一首。因在病中,又是仓促写成,诗味甚少。”
请冯骥才帮忙约稿 拜见“名士”汪曾祺
  1991年4月,韩钟亮发起创办《风筝都》文艺。在一分钱经费都没有的情况下,凭着几个人的辛勤努力,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还坚持住了刊物的高品位、作品的高质量。
  10月份,冯骥才被聘为《风筝都》名誉主编。一周后,韩钟亮拨通他的电话,说要去天津拜访,冯骥才爽快地答应,还特意叮嘱带上一幅《天津女教习》木版年画。
  到达天津,韩钟亮说明来意后,冯骥才不假思索地抓起电话,跟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洁、叶楠等人聊了一大通,讲他最近担任了名誉主编,向他们约稿,“近作,没有发表过的,具体事情由我们的主编韩钟亮找你当面联系。”韩钟亮赶到北京,顺利地见到了这些名作家,送上刚出版的《风筝都》杂志,并约到稿件。《散香》出版时,冯骥才为之题写了书名。
  此次北京行,韩钟亮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见到了“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当时,他以《风筝都》主编的身份拨通了汪曾祺家的电话,没人引荐,没人介绍,汪曾祺欣然同意他来家,还亲自到电梯口迎接,韩钟亮“记准了他那朴实而宽厚的长者的微笑。”
  韩钟亮介绍潍坊的《风筝都》并提出约稿请求,汪曾祺爽快地答应。起身告辞时,韩钟亮注意到桌上的一卷宣纸,久久盯住,“仅仅是希望能展开它,零距离接触,细细地欣赏一番罢了。”但这一细微动作被汪曾祺看在眼里,他当即摊开宣纸,刷刷地书写起来。四尺三开的条幅上,画的是墨色玉簪,墨色渐干,他直接题诗“昨夜群仙真失态,舞酣抛落玉搔头。”然后是“钟亮同志教 汪曾祺 辛未秋”。看到汪赠予的墨宝,韩钟亮一时不知该如何致谢,回招待所的路上眼泪直打转儿。
  一周后,《聊斋新义》之《虎二题》邮寄到潍坊。汪曾祺的作品能在《风筝都》上刊发,这让编辑部的同仁都感到无上光荣。
  韩钟亮担任《风筝都》主编期间,约过莫言、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田仲济、峻青等人的文章,当年与他们交往的情景,在《鸢都漫笔》一书中依稀可见。韩钟亮说:“这是风筝促成的情缘,上苍赐予的福分。”而在李存葆眼里,“这些虽系‘个人角度’,但映示的却是新时期文学事业宏大舞台上的斑斓景象。”(《鸢都漫笔序》)而这又何尝不是潍坊文学界的盛事呢?
/ 读史杂俎 /
退居二线著长篇 咬定文学不放松
  1999年,韩钟亮退居二线,这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他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应黑龙江出版社之邀,撰写了“中国著名帝王书系”之《永乐皇帝》上下两部,共60多万字,又先后创作出《曹操》《貂蝉》。
  为写作《曹操》,他潜心研究《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史籍,寻找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结合点,探索二者的差异,还尽可能地搜集有关服饰、刑律、饮食、器物等方面的书籍。《曹操》出版之后,韩钟亮意犹未尽,又写出一批关于三国人物的随笔,发表在《文汇报》等报刊上。在这些随笔中显示出的作者的“史识”,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网友的赏赞。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越读越觉得空虚”“随着自己积累的丰富,却感觉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了”韩钟亮如是说。
  曲艺、影视、小说、散文、杂记,韩钟亮都有涉猎,也都有成就。为此峻青赞其“多才博艺”,文怀沙戏谑其为“诸城痴绝”,莫言则称“他是个对文学有些痴迷的人”,李存葆借用异史氏的话,认为韩钟亮具备“志凝”的长处,他对所热爱的文学“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坚持了下来。
  韩钟亮说,自己因为喜欢文学而结缘文学,而文学又“捆绑”了自己的人生,推着自己向前、再向前……他承认,当初选择了文化,或者说文艺,是无怨无悔的,而这也是正确的选择吧。
  韩钟亮坦言自己并不是专业的作家,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化工作者,或者文艺工作者,大部分时间是做群众文化工作的。“盘点这大半生的个人创作,聊以自慰的是做了一些服务性工作,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人,许许多多良师益友……”
   A06-A07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齐英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