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宣布2019年将“取消特长生招生”。这也意味着北京提前一年实现教育部“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的要求。 (12月17日 澎湃新闻)
特长生招生在破解唯分数论,实施多元化选拔方面的确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弊端凸显。不仅因为缺乏公开透明的招生流程,引发暗箱操作的质疑,也因为特长生培养刺激了校外培训热,催生了“拼娃”游戏,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军备竞赛”而饱受诟病。而且,音体美等特长培养都需要家庭重金投入,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教育不公,对阶层流动、社会公平带来了影响。 实际上,特长生培养与招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所谓的“特长”最后沦为名校敲门砖,很多学生实现升学目标之后,便把昔日培养起来的特长扔在一边。应试化、功利化的“特长”培养过程,不仅无法激发个性与潜能,反而更像是扼杀天性。 取消特长生招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让特长培养与招生考试脱钩,摒弃“伪特长”“被特长”,让兴趣爱好培养回归初衷、回归纯粹,实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它将与正在进行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行动一起,从供需两个层面释放校外培训需求,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缓解校外培训热,破解中小学生择校难题、优化基础教育生态。 不过,取消特长生招生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教育公平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作为基础。特长生培训热的背后其实是强烈的择校冲动,是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普遍诉求。 取消特长生招生之后,公办中小学全面实现划片入学,民办学校招生也将被进一步纳入规范。但如果区域、校际差距仍然存在,择校冲动仍将强烈。届时,“拼娃”之路被堵,学区房可能成为择校唯一通道,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越发成为“拼爹游戏”。这对于广大家长来说,似乎是比特长培训更难以承受之重。 而对于各地来说,取消特长生招生,全面实施就近入学,也是对“扬峰填谷”、实现教育公平化的巨大鞭策。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