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区东南方向,遥遥相对的两座山丘,一为九龙山,一为凤凰山。这两座山虽为土丘,山势也不高,但仍不失为潍县城东南近郊的高地,在1948年4月解放潍县的战役中,都曾成为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战斗点,而解放军拿下包括九龙山、凤凰山在内的国民党外围据点之后,即为解放潍县城扫平了障碍。
九龙山在植物园一带 九龙山,在光绪《潍县乡土志》和民国《潍县志稿》中皆有记载。《潍县志稿》用不肯定的语气称其得名于山下的九条沟,“或云山下有沟九,雨期山水汇通如龙,故名”。又记其亦名“九里山”,是否因其距离县城中心约九里之外而得名,亦未可知。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腿疾辞官归里的潍县籍名臣刘鸿翱,始居黄叶楼(旧址疑在今张面河以南、文化路以西,第二人民医院以东),在其自著《黄叶楼记》中称“是楼东南向九灵山,峰不高而秀,岚光近俯檐际”。刘巡抚(刘鸿翱官至福建巡抚)在黄叶楼上,东南向可望见的“九灵山”即九龙山,二者的直线距离仅三公里,山色与檐际相接倒也不算过于夸张。 九龙山,即今潍坊植物园一带。驱车沿北海路南行,过樱前街后,会感觉有明显的地势抬升,在植物园附近到达最高处,这里便是从前的九龙山了。此处有九龙山村,村民历来有锻打的手艺。九龙山顶曾有山庙,遗留下来一口千斤的铁钟,现由市博物馆所藏。随着时代的发展,九龙山区域也已发展为城区的一部分了。 从九龙山再往东南方向不远,潍县中路以西、胶济铁路以北的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即坐落于凤凰山上。凤凰山最高海拔67.9米,亦不足百米。 《潍县志稿》载:“凤皇(凰)山,在县治东南十五里山后庄东南里许。元三章山也。山顶有庙,庙外有松百余株,每遇风至则涛声大作。俯瞰溉水,如衣带前横山麓。夙多荆榛,今已开为农田矣”,又载“凤凰山巅毗卢阁前有墨松两株,相传三百年前植。”凤凰山古时苍松劲柏潇潇,楼阁寺庙屹立,每年正月十五、六月初六为山会,客来百里之外,确也热闹非凡。山上原有的寺庙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匪浩劫后被废弃。因密植松林,凤凰山亦俗称“松林山”。作为一处极具战略价值的高地,解放战争时期又几度成为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对象,几经轰炸后山林损毁,山体破坏,一度荒废不堪。 凤凰山西望虞河,在虞河与浆沟河合流处的东南方,曾有一“石牛”岿然卧于水滨。传说此牛甚有些灵异,当山洪暴发之前即鸣响报警,每大吼一声,其东北方的凤凰山便长高一尺。到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初,石牛形尚可观,仍能辨出首尾,1964年丰英河坝决口后,石牛便淤于泥中,踪迹无寻了。上世纪九十现代,坊子区规划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即因此山而得名。 磨旗山下凿石制磨,马司岭附近多炭矿 沿潍州路往南,过了坊子区的八马路,路西有个山北头村。顾名思义,村因山名,村南有一座磨旗山,又作磨箕山,海拔百米有余。《潍县志稿》载:“磨旗山,在县治南三十五里山北头庄南里许,附近村人凿石制磨,由来已久,故其山谷深至数丈”,此山之得名看来是跟古来掘石做磨有关。《坊子区志》则称其“因山石可作磨盘,山形如簸箕”,所以称“磨箕山”。 在《宋史》载《李全传》中,提及金元时期杨安儿败死后,其妹“四娘子狡悍善骑射,刘全收溃卒奉而统之,称曰‘姑姑’,众尚万余,掠食至磨旗山”,《潍县志稿》记此“磨旗山”传为潍县城东南的这座磨旗山。 杨安儿原籍益都城东杨家庄,是一个贩卖鞍材的商贩,本名杨安国,因为他主业是倒弄马鞍子,所以得了个诨名杨鞍儿,遂自名杨安儿。1206年,当南宋韩侂胄“开禧北伐”时,杨安儿率饥民聚众起义,后受金招安。大安三年(1211年),在奉命戍边的途中反水,又杀回了山东,攻劫州县,杀略官吏,一度往东打过了青州,曾经把潍州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李全是潍州北海县人,亦于金贞祐二年(1214)趁乱起事,跟他二哥李福聚集了上千人的队伍,在潍州、安丘、临朐一带活动,与杨安儿的军事活动相呼应。杨安儿的队伍很快被金兵击溃,他逃到即墨之后因金的重金悬赏而被船夫所杀,其妹杨妙真则带着残部与李全汇合后,继续与金兵作战。失利后,直接归顺了南宋。成为南宋对抗金人的重要力量,颇有战绩。 益都四娘子杨妙真和李全汇合之后,曾于“磨旗山”一带活动。此磨旗山是否就是潍县东南的这座磨旗山,自难定论,就如同郭麐竹枝词“胜与雪天人半屋,梨花枪好说杨家”并记潍北别画湖畔有“杨妙真演梨花枪处”一样,只是一个难以确证的传说罢了。 马司岭,《潍县志稿》称黄石山,“在县治南三十五里西辛庄南里许。蜿蜒起伏,岩石参差,多黄石,故名。又以山形如梯,亦名石梯山。南近马司,又呼为马司岭。附近多炭矿,产额颇丰。”在今潍州路往南坊子区西辛家庄村南,马司村北,东有饽饽山,西有西山,东西绵延五里有余。虞河的一条支流凤翔河发源于该山北麓,又名酱沟河,向北流经坊城街道,在凤凰街道河西营村西入虞河。 郑板桥有竹枝词曰:“马思南北是山田,石块沙窝不值钱。待到三分秋稼熟,大家欢喜说丰年。”“马思”即今马司,板桥县令宰潍七年,对马司岭一带一定做过实地调查。他了解到马司岭一带的山田贫瘠,如果庄稼能够有三分收成,就能成为老百姓口中的丰收年景了。 马司岭一带有易于开采的煤炭资源。早在清同治六年(1862),马司岭煤田即开始挖采,大小煤田有约200座,潍县丁氏家族丁廷珍即在马司岭被柳家沟村西开矿凿井,人称“丁家井”,规模居首。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地质工程师斯美德带领司事黄国香,不顾当时的潍县知县李务滋的反对,在马司、宁家沟、俭疃等村购地凿井探矿。两年之后,德方又派来勘探队,使用设备对坊子煤田进行了全面的详细勘探,标志着坊子煤矿大开采时代的到来。 文/图 孙福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