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03版
人文潍坊

第04版
人文潍坊
 
标题导航
一阕《足音》不知年
2018年12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家正:
一阕《足音》不知年



  青年时代投身革命、热情洋溢建设新中国;“文革”历经磨难、六死一生;改革开放后编史修志、笔耕不辍……谭家正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踏出了最强《足音》。已是90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虽历经磨难却通达乐观,像蜜蜂一样勤奋耕读。
/ 经历磨难 /
步行四天到岗位报到
  1930年11月,谭家正出生在今奎文区东关街道鱼店街,少年时代在潍县城读书被迫接受日寇“奴化”教育,1949年7月进入胶东行署(位于今烟台莱阳市)干训班学习,正式参加革命工作。
  当时学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萝卜丝调玉米面蒸了吃,几十人睡在一间庙里的台子上,身子底下只铺一些禾麦穰,唯一能看到的报纸是《胶东日报》。同年9月,他们积极作好欢庆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准备工作,自编自演的活报剧《向台湾大进军》,主题词出自谭家正之手。
  1950年1月31日下午,谭家正服从组织分配,要奔赴潍北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科员岗位。他背着30多斤重的行李,靠着双脚走了4天,行程200多公里。时值大寒节气,天气寒冷,汗水湿透棉衣透心凉,脚上磨出泡,口干舌涩。为了不耽误报到时间,他晚上不舍得休息。途中遇到一个场院的草垛,实在是又累又困,扒开个草窝就钻进去,倚着行李一直睡到东方发白,起来继续赶路。2月4日天黑时分到达县政府,安排妥当,立即投入工作。
  此后的岁月,他把自己的人生光阴奉献给了寒亭区(潍县、潍北县)。先后从事过教育、文秘、水利、土建、工矿等工作,最后在史志档案部门离休。
/ 编写志书 /
历时十年编写区志
  谭家正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在潍县工作多年,积累了很多资料,各方面都较熟稔,素有“潍县通”“活档案”“活地图”之称。1982年初,潍县史志办成立,要调他过去,当时他还是潍县一建公司行政科长,建委领导有意留住人才,所以两次调动都没有通知他。最后县政府办公室下了命令“服从大局,必须放人”,他才到了史志办。
  虽然1960年参加《潍坊市志》(县级)第二编社会改革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但对于如何编志,他谦虚地自称“还是一窍不通”。恰巧全省地方志学习班在威海举办,谭家正外出学习了20多天,收获很大,回来后就起草了《潍县志》(1984年后改称《寒亭区志》)资料征集规划。
  他担任第一副主编,负责总体设计、篇目编订、培训队伍等工作,为访问知情人,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仅资料长编就搜集了2800多万字,最后成书110万字。为了编写区志,谭家正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仔细推敲、加工每篇文章。历时十年,区志完成,获全国史志系统优秀成果三等奖。
编写“中国第一部村志”
  1989年2月21日,谭家正接到一份聘书——寒亭区西杨家埠村“两委”聘其担任《杨家埠村志》主编,筹建编志领导班子、编写班子。当时一周只休一天,所以他只能周日到西杨家埠上班。每次来村里,都会了解本周进度,部署下周任务。
  当时,全国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村志,谭家正只能摸索前行。“编写村志,最难的是资料匮乏。”谭家正说,村里档案不全,农业合作化以来档案才走向正轨,不同时期的家谱虽然有几部,但内容不够丰富,大量的资料需要扑下身子全力搜集。
  谭家正打听到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着38幅清代杨家埠木版年画,通过区农委副主任在英国攻读博士后的女儿和女婿,几经周折,花600多元翻拍回一幅有代表性的年画,收入村志。为了查清杨氏先祖兄弟三人从四川梓潼县迁来山东、分居各地的情况,两次亲赴梓潼县考察,组织两人前往平度市杨家圈村查杨氏族谱,召开知情老人座谈会,实地勘察先祖杨三的墓碑。西杨家埠同顺堂,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火灾,据说遇难12人,但没有档案资料。为了核实这一数据,谭家正召集老人开座谈会,但当场还是没弄明白,他又骑车到了北平旺村,找到了一位亲历的老人,最终确认就是12人。
  历时四年,三易其稿,村志编写完成,经过各级审查完后交由齐鲁书社出版,但编辑发现有些内容不充分,需要编纂人员现场补充。谭家正紧急奔赴济南,带了有限的资料。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现场修改校对顺利完成。因为“大部分内容都在这里储存着。”谭家正拍拍自己的头。
  《杨家埠村志》由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作序,初稿1993年3月参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获山东省参展成果奖(初稿名为《西杨家埠村志》)。
“援外”编写地方志书
  《杨家埠村志》出版后,反响热烈,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因为是中英文对照版本,英、美、日、印尼等国有关方面也作为珍品收藏;还有些地方用省志、县志来换,泰安市肥城县两次购买了19本。
  谭家正的脚步不仅限于寒亭区,他还被多地请去指导方志编写。福建连江县大埕村邀请他指导村志编写工作,他欣然应允。1997年正月初二即乘火车出发,到达目的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他帮着修订村志篇目,试写难度较大的自然环境篇,了解村子的风物习俗。除此之外,他还参编了《潍坊市志》《莱州市志》《中华谭氏通志》,策划完成了潍城区、坊子区、昌邑市、沂水县等地22部村志和家谱,约500万字,其中《杨伯达祖支族谱》百万字,编志基本不收取报酬,还无偿送出10万字的一手资料,“为人作嫁”数百万言。
半夜起来写汇报提纲
  2006年9月,为搜集曾山(潍坊特别市委书记)生前重要活动的史料,其女儿曾海生专程来到寒亭区东常寨村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召开专题座谈会,时间安排在29日。28日夜里,谭家正已经入睡,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区政协的有关领导,来通知他参加第二天的座谈并发言,“赶紧弄出个提纲来”。
  谭家正睡意全消,立马坐到桌前,开始整理提纲。第二天出门时,老伴已煮好了热腾腾的饺子等着他了。“她就是那么体贴,永远那么支持我的工作。”座谈会上,谭家正汇报了20多钟,因为行程紧,他被请到专车上继续汇报。结束后,曾海生对他说:“请进一步挖掘资料,写成书面材料,让寒亭区委寄给我。”此后半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多方查阅书籍报刊,访问知情人,他写成了7000多字的《曾山同志在接管潍坊前后》上报。
一辆“宝马”陪伴半辈子
  认识谭家正的人,都知道他有辆“宝马”车,是大金鹿牌自行车。他从参加工作直到1951年底,每次下乡,都是背着行李迈开双脚就走。1952年时买了辆二手自行车,结束了徒步往返的历史。第二年手头宽裕,买了辆进口的轻便自行车,但这车好看不耐用,对于整天在乡下跑的谭家正而言,车子总比别人损坏快。
  5年后,他换了一辆国产的大金鹿。这车耐用,陪伴至今,换过六次五轴底、32条外胎、40多条内胎,座子换了4次。在他眼里,这就是辆“宝马”,南到胶济铁路,北到渤海之滨,西到寿光,东到潍河,行程10万公里以上。
  为了收集京剧名伶孙彦福的资料,有一天,他骑车到西常寨村找到当时的业务团长和孙彦福侄女,又到孙彦福老家东南孙村找到他的侄子,再骑车到寿光的斟灌村拜访其女儿,最后又到西南阳找到他的亲戚调查,到家时已是夜里11时多。一天时间,他骑行了近百公里。
  半个世纪过去了,谭家正对这辆陪伴自己“南征北战”的自行车情有独钟。“车子性能很好,我觉得自己还能骑,只是儿女不让骑啦。”谭家正说。
/ 生活甜蜜 /
离休投身到养蜂事业
  1993年正式办理离休后,谭家正开始养蜂,从1箱蜂起步,年底就发展到5箱,以后每年保持40箱左右,寒亭区周边方圆200公里的范围是他养蜂的地盘,一年四季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放蜂路线图……一年365天,有170天在外放蜂。
  每换一处场地,他都提前一两天就做搬家准备,拆帐篷、收拾工具等,还得先考察好新场地。有一次从寒亭区高里街道八甲朱村枣花场地向潍城区黑山官庄荆条场地转移,40箱蜂在亲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装上车,大雨来了,越下越大,也只能冒雨行驶,到达黑山官庄村西时,遇到一个陡坡,山路被山洪冲刷得较重,此时距离预定地点仅有200米,可车无论如何也无法到达了,没办法,只好提前卸车。地方很狭窄,没法搭帐篷,谭家正和老伴、蜂友三人就用塑料布临时搭起一个棚子,将就围坐。
  这样的苦处,谭家正经历了不止一次,但豁达的他总能自我排解,“放蜂处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蜂蝶飞舞,采集繁忙,令人心旷神怡,有一种超脱烦扰之感。”1997年,他创建寒亭区养蜂协会并任会长,引领全区“甜蜜事业”的发展。如今,会员已经发展到43人,他也依然没有放弃养蜂。
  新著《足音》里,一篇《风雨同舟我老伴》诉说着他和老伴相濡以沫的岁月。上世纪50年代,老伴每年都把节约下来的几十斤粮食带到谭家,帮助度过困难日子。“文革”期间,浩劫落到谭家正身上,老伴不离不弃,不信诬陷。他离休后,爱好写作和养蜂,老伴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劳动,还跟着小转地养蜂。
  谭家正对待工作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曾连续9个春节在岗位上度过,老伴抱怨他“把家当旅馆,歇歇脚就走”。可唠叨归唠叨,他也自有一套应对办法,“平心静气地听下去,不反击,不躲避,一笑置之,让她对我无可奈何,也就偃唇息舌了。”
期待来年再著新篇
  虽已耄耋之年,可谭家正笔耕不辍,学问扎实,而且记忆力特别好,能详细说出每件事发生的年代,讲《“八·一三”水淹潍县城》,甚至具体到了日、人数,翻查资料核对,丝毫不差。
  “九秩华龄著新篇,半生沧桑汇简端。”谭家正半生足迹汇成的《足音》历时4年,47万余字,其中有4万字是他遭遇车祸后在养老院休养时写成的。“我不会电脑,全靠手写。”每篇稿子,他先是打出腹稿,写出初稿,修改后再誊写一遍,然后找人录稿。他曾撰一小诗自况:“历经磨难不低头,耄耋之年志不休。老牛珍惜夕阳短,与蜂相伴写春秋。”他打算趁着现在脑子清醒,明年再出《足音》第二部,“现在已完成了10多万字。”
 A06-A07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齐英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