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咖啡致癌食盐有毒?假的!
2019年0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8年食安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举行,专家直击几大谣言
咖啡致癌食盐有毒?假的!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益生菌成了‘无益菌’?”“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鱼标准之争”……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举行。与会专家聚焦几大热点,直击食品安全谣言。
咖啡真的“致癌”吗?
  事件:2018年4月份,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裁决的依据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一时间咖啡致癌的消息刷遍了朋友圈。
  解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此次热点事件主要是因为咖啡里确实有丙烯酰胺。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即便是把咖啡当水饮用的,一天也很难达到致癌的量。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事件:2018年农业部通报了多例我国的非洲猪瘟疫情,甚至药监局也收到不少咨询,其中大多都是:猪肉还能吃吗?会不会被传染这个‘猪瘟’?
  解读:“非洲猪瘟是非人畜共患病,对食用安全没有影响。”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说,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近百年来没有一例人感染的情况。因此,现在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标识不规范的调和油能吃吗?
  事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于2018年12月2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市场呼唤良久的国家标准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将结束原料配比不清、以次充好的行业乱象。
  解读: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介绍,针对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国家已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有效监管。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可放心食用。
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堪比毒药?
  事件:2018年8月,一篇标题为《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在网上刷屏,此篇文章的作者声称自己食用添加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后肾脏受损。此前该文章已被证实为不实消息。
  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解释,亚铁氰化钾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一种抗结剂,主要是为了防止精制盐结块,在常规烹饪条件下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已被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广泛认可,按照相关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添加,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江苏消保委揭“打酱油”真相引发争议
  事件:2018年10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结果。对比了120个样品,含30个进口酱油,90个国产酱油。其中29个存在不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标签标识、营养成分标注(明示)和品质指标方面。
  解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认为,酱油是中国家庭厨房必备调味品,目前市场上存在部分产品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的问题,应引起重视。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但社会监督应严守科学原则,慎重发布相关信息,对舆论误读也应及时纠偏。
木耳久泡后是否产生毒素
  事件:2018年8月,有新闻报道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因食用浸泡2天的木耳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直接进了重症病房。
  解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提示,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污染的食品包括变质木耳、鲜银耳,谷类发酵制品和薯类制品。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此类中毒发病急,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可高达40%。
“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事件:2018年12月,“酸碱体质理论”在美国被判为骗局。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扬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
  解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介绍,只有“酸碱平衡”的说法,没有“酸碱体质”的概念;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内体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事件:2018年9月起,两个顶级期刊刊发了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报道一出,满屏的“益生菌无益论”轮番上演。
  解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指出,人类已有千年的益生菌食用史,国内外大量对益生菌与健康相关性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益生菌对人体发挥的功效作用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因此,一项显示益生菌制剂无效的实验结果并不代表所有益生菌制剂均对人体无益。一个“实验结果”不能等同于学术界公认的“科学结论”。
辣条“同品不同标”被处罚
  事件:2018年9月,湖北食药监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卫龙等多品牌辣条抽检结果不合格。卫龙官微“卫龙食品”发布声明称,公司产品完全合法合规。辣条的标准适用性的问题凸显。
  解读:“辣条的问题严格来说不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但是确实是一个热点,而且热在监管部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标准不统一,给监督执法带来困难,使行业蒙受损失。国标的出台将会彻底改变辣条“同品不同标”的问题。而辣条行业应贯彻“三减、三健”的方针,依托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在生产中进一步减油、降盐。
三文鱼标准之争
  事件:2018年5月,有关虹鳟是否属于三文鱼、生吃是否安全的问题一度引发争议。随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13家相关企业推出《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淡水养殖的虹鳟正式归入三文鱼,再次引发消费者质疑。
  解读: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认为《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中,将“虹鳟列为三文鱼”不合适,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生食虹鳟不一定比生食大西洋鲑(三文鱼)更具风险,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养殖环境和工艺。虹鳟也是优质鱼,对虹鳟产品的品质、品牌宣传等方面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