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弹起心爱的曲子,78岁的张良杰老人总是会沉醉其中,脑海浮现着自己的音乐生涯……他生于老潍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叔辈们影响,上小学四年级时便能识乐谱唱歌。长大后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多方学习,几十年来创作了1300多首曲子。多年来,他深入基层挖掘整理民乐,推动了潍坊市文艺工作的发展。如今,他虽然年过七旬,但依然不离乐器,为培养下一代默默付出着。 春节期间 收到特殊新年礼物 春节期间,我市著名作曲家张良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张由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他个人歌曲CD专辑。这张专辑名字为《把情歌唱给祖国》,里面收录了15首张良杰不同时期创作的曲子,这也是他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收录了中国当代50位著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中国当代作曲家、歌唱家、词作家、演奏家系列评选出版办公室评选出的。张良杰就是评选出的作曲家之一。专辑收入了不同风格的独唱、重唱歌曲15首,内容涉及当代生活的广阔领域,题材丰富,林林总总,歌唱祖国、赞美家乡、憧憬未来是贯串始终的主旋律。 2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奎文区樱园西区张良杰的家中,悠扬动听的曲调响彻在室内,他和老伴张雪莉沉寂在动听的音乐之中,享受着别样的老年生活。在他家客厅南侧靠墙的位置,是一架陪伴张良杰多年的钢琴,虽然有些老旧,但上面一尘不染。 耳濡目染 很早就能看谱唱词 张良杰是老潍县人,1942年出生在潍县西门里(现东风西街),从小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深深喜爱上了音乐。他的七叔张继忠是早年“少年之家”(潍坊少年宫前身)的副主任,八叔张继厚是我国著名京胡演奏家。 “那时候叔叔们都喜欢音乐,在家里经常演奏,唱歌、拉琴、吹军号,格外热闹。八叔拉京胡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听,有时趁八叔不在,我还会拿起京胡拉上一段。”张良杰说,当时八叔看他喜欢京胡,也有这方面的天赋,便利用闲暇时间教他。“那个年代孩子们没有多少玩具,拉拉京胡、唱唱歌就是很好的娱乐项目。” 张良杰回忆,他小的时候,潍坊城区每年过春节,都有各种文艺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演出,都离不开鼓乐伴奏。有了鼓乐,就会增加节日气氛、衬托热闹场面。多数孩子喜欢杂耍,而张良杰偏偏对锣鼓情有独钟。只要有人敲锣鼓,他就会悄悄凑上去看,还会跟着大人的模样,敲上几下。 “那时候只有七八岁,特别喜欢敲鼓,而且看着看着就学会了。有几次活动,大人们还让他上场敲鼓。”张良杰说,即使在现在一些春节活动上,他也会跟着伴奏队伍去敲锣鼓。 家庭的影响加上自己的天赋,张良杰在学习音乐中,展现出了较强的表现力。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会看谱唱曲了。有时音乐课上,音乐老师没在,同学们就让他上讲台带着大家唱歌。那时他还喜欢用老师的脚踏风琴,给同学们演奏曲子。“因为学会了乐谱,书上的歌曲不用老师教,我就能唱出来。”张良杰笑着说。 因为张良杰喜欢拉二胡,他母亲便凑了七元钱,给他买了一把二胡。他将其视为宝贝。音乐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开始扎根发芽。 交流学习 代表潍坊到青岛演出 童年时的家庭熏陶,学生时代的学习,让张良杰有了最早的音乐启蒙。除了八叔张继厚教会他拉京胡外,他自己学会了使用二胡、军号、风琴、小号等多种乐器,这也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潍坊三中上学的时候,张良杰成为学校文工团里的伴奏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节会庆祝活动,渐渐在同龄学生中小有名气。1959年,也就是他初中毕业的这一年,他跟随着潍坊“少年之家”小伙伴艺术团到青岛进行文化交流。“一场成功的演唱,需要歌手和伴奏者的默契配合。在前往青岛演唱前,我和歌手进行了认真的演练。”张良杰说,在青岛的几天时间里,他们演唱了好几首歌曲,受到了当地人的赞扬。 这一场两地的演出比较正式和隆重,张良杰在台上伴奏时丝毫不紧张,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这场音乐交流,类似于现在的青少年夏令营,参与者都是全市最优秀的年轻选手。”张良杰说,这次交流演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见识到了外地的音乐文化。 这一次演出,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表现出了对音乐更为执着的态度,不断提高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水平。 多渠道学习 汲取音乐知识营养 1963年,张良杰告别了学生时代,先后到潍坊二十里堡烤烟厂、原潍坊市机械局等单位的宣传队工作,在这期间,他编排了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深受人们喜欢。 张良杰介绍,那个时候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在节假日和重要活动中演出,甚至有时候还会到外地进行文化宣传。“起初,我在宣传队干演奏员,后来又担任板胡、二胡独奏,大家看我伴奏的好,就让我做乐队队长、指挥。这些演出实践,让我的技艺和音乐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1976年,张良杰被调到原市文化馆文艺工作组工作,在这期间,他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多次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观摩学习,还到云南、贵州等地,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当时文化馆很注重学习,多次组织到外地参观和学习,这对提高自己的身音乐素养起到了很大作用。”张良杰每次外出,都会积极了解外地音乐文化,遇到感兴趣的音乐,会主动学习、求教。 张良杰在外出参加文化交流中,还经常向国内名家求教。“1984年,我到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而在这之前都是自己学的理论知识。有了这次学习,大大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和理论水平。”张良杰说。 采集整理 创作出自己的代表作 在原潍坊市文化馆工作期间,张良杰还担任了一项重要任务,负责采集、挖掘我市的地方民歌、民谣、然后再进行整理。 “那时候很多地方都有民歌,展现着不同的地方文化,而这些民歌多是由老人掌握,如果不及时挖掘,很有可能就会失传。”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张良杰骑着自行车,到城区北关、南关、东关、西关等村子进行走访。“听说有人来听民歌,老人们都很高兴。老人唱,我就用笔记录下来。” 张良杰还到高密、诸城、青州、平度等地采集地方民歌、戏曲,多次观摩演出并参加音乐学习班。高密的茂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有次学习完之后,张良杰连夜创作了茂腔特色的歌曲《书记挑担云中走》,此歌曲也灌制成唱片,在中央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并且成为他的代表作。 经过到各地的挖掘和整理,张良杰编辑油印了《放风筝》等20余首潍坊民歌集和“四大景”等20余首的民间乐曲集。因为在参加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山东卷的普查和编纂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评为先进个人。
张良杰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原奎文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其作品风格多样,他创作的《盛世中华》等20余首歌曲获全国征歌金奖。《中国畅想曲》等获全国词曲比赛特别奖。《平安相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杂志2005年《晨钟》奖,《庐山之梦》获十佳作品奖。 他的作品分别在《歌曲》《词刊》《儿童音乐》《中国乐坛》《军营文化天地》《音乐周报》《音乐天地》《江南音乐》《音乐生活》等四十余种报刊发表。已出版歌曲集《心中的旋律》、《喊乡音》、《把情歌唱给祖国》3册,CD曲作专辑1部。2011年5月举办了《风筝情歌》——张良杰作品音乐会,其事迹已入辑《中国音乐家名录》。 张良杰从1976年调入奎文区文化馆后担任文艺部主任,先后举办了二胡、乐理、歌曲创作、合唱指挥等培训班多期。组织、培训、辅导各类乐团、合唱团等200余个,为农村辅导的农民乐团、学校辅导的民乐团、工厂辅导的合唱团、鼓乐团等,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馆内组建并指挥的管弦乐团、民乐团、电声乐团、合唱团等,经常参加我市的文艺汇演和重大演出活动。他培养的学生多人考入了高等艺术院校,或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张良杰也多次被评为潍坊市文化先进工作者。 自2009年开始,他连续4年在潍坊市举办的新年民族音乐会中担任指挥,并在2017年组建了“樱园社区喜洋洋民族乐团”,活跃了我市城区的音乐文化,对推动了潍坊文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濡以沫 成就有妻子一半功劳 作为我市著名的作曲家,几十年来,张良杰创作的歌曲有1350首之多,获奖150余首。能取得这么多成就,离不开他妻子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张良杰的老伴张雪莉,是一名舞蹈爱好者,半个世纪来,两人相濡以沫,张雪莉一直支持着丈夫的爱好和事业。 提及恋爱经历时,两位老人相互笑了起来,显得有些羞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们都在原潍坊市机械局宣传队编导组里。“我在宣传队上编排舞蹈,舞蹈伴奏曲都是张良杰编的,他也经常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因为长时间的合作,张雪莉和张良杰渐渐产生了默契,有了共同语言,也产生了感情。“那时候,老伴一门心思在工作上,其他的事情似乎与他没有关系。他为人很好,很朴实,道德品质高尚。” 后来,在同事的撮合下,张良杰和张雪莉最终走到了一起。“因为对音乐非常痴迷,结婚之后,老伴大部分时间致力于音乐创作,创作曲子时,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张雪莉为了让丈夫安心创作,承揽了所有的家务活。 因为有着共同爱好,两人经常在家里演奏歌曲。张雪莉还会配合丈夫的创作。“我打字快,他很多曲子的歌词,都是我敲打出来的。”张雪莉说。 家庭音乐会 锅碗瓢盆奏出团圆 2003年,张良杰退休,他说退休不退艺。每年寒暑假期里,樱园社区都会开设公益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好去处。而张良杰就是孩子们的二胡老师,无偿教孩子传统乐器。张良杰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耐心,他从最基本的音乐知识讲起,手把手教孩子拉二胡。 “现在很多孩子学的都是西方乐器,对二胡等传统乐器知之不多,所以我想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孩子们多了解二胡等传统乐器。很多孩子在听课中,对二胡产生了兴趣。”张良杰说,教孩子们他不觉得累,反而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不少快乐。 在多数家庭里,除夕晚上少不了的是团圆饭,而在张良杰家中,除了吃团圆饭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锅碗瓢盆交响乐》,这是张雪莉给这项活动起的名字。每年这一天晚上,他们祖孙三代围在一起,各自找好“乐器”,有小铁锅、铝盆、碗,张良杰带头,其他人一起跟着演奏,热闹非凡。这别致的“音乐会”已经成为家庭和谐的纽带。 受张良杰的影响,他的儿子、孙子们都喜欢音乐。目前,小儿子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大孙子从6岁开始学习二胡,2018年考取天津音乐学院二胡专业。 A12-A13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