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13时20分,原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褚时健病逝,享年91岁。褚时健之子褚一斌在朋友圈里证实了这一消息。从“烟王”到“橙王”,经商是贯穿褚时健一生的动作。他71岁入狱、74岁二次创业、85岁成亿万富翁,实属最具争议性的商业传奇人物。 从糖厂到烟厂 烟草人生就此开启 1928年,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一个农民的家庭。1955年,27岁的褚时健担任了云南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科长。31岁时被分配到位于元江河谷的红光农场劳动改造。 褚时健的经商天赋,在他最初经营红糖厂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1963年,褚时健被发放到西双版纳的曼蚌糖厂(后为戛洒糖厂)——一个连年亏损,发不起职工工资,每年都需要靠财政补贴才能勉强维持运营的工厂。 上任后的褚时健改进了工厂的设备,大大降低燃料的用量,改糖厂制度为按劳取酬,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只用了一年时间,褚时健让红糖厂转亏为盈。 1979年,成绩突出的褚时健被调往玉溪卷烟厂,褚时健的烟草人生也由此开启。褚时健上任之时,烟厂生产出来的30万箱香烟,有6万多箱都积压在仓库里无路销售。褚时健对烟厂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斥巨资引进了新设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在全国崛起,“红塔山”成为玉溪卷烟厂第一品牌。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在褚时健的努力下,“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一代“烟草大王”也就此诞生。 因严重经济违法,71岁锒铛入狱 1995年2月,褚时健被匿名检举贪污受贿。同年,褚时健的女儿褚映红在看守所自杀,妻子两年后才知噩耗。1996年,褚时健被正式调查,关押进南京看守所。 1998年1月,褚时健案得到公告:褚时健严重经济违法违纪案,被控和红塔集团其他几个领导人以私分形式贪污公款355.1061万美元,褚时健得款174万美元。 当时,褚时健是这样坦白的:“1995年7月份,新的总裁要来接任我,我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签字权,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所以我决定私分了300多万美元,还对身边的人说,够了!这辈子都吃不完了。”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判刑入狱那年,褚时健71岁。狱中褚时健因良好表现屡获减刑,最终于2011年刑满释放。 公开资料显示,褚时健在经营红塔集团期间为国家贡献利税超1400亿元,但他个人总收入只不过百万元。 社会上有人为褚时健开脱,认为功应抵过:褚时健十几年累计为国家创造利税991亿元,品牌价值398亿元,解决了云南省一半人口的就业问题。也有人铁面无私:不管他有着怎样的贡献,都不该贪污公款。 就这样,传奇和矛盾于一身的褚时健在商界、民间的争议从未断过。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这样写道:“‘褚时健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商界在法制观念和价值评判上的模糊、矛盾和迷茫。” 在吴晓波看来,1995年至1997年,褚时健案发的时间点,正好处在国企改革转制的时间交叉点,当时原有的靠承包制和自主权落实的国企改革已走到了死胡同,怎么能在企业经营中体现企业家的价值,是当时讨论最激烈的话题,这顺势推动了中国企业产权化的改革。 74岁再创业种橙,85岁成亿万富翁 2001年,褚时健减刑为17年有期徒刑,2002年因糖尿病保外就医。74岁的褚时健与老伴承包荒山开始种植如今广为人知的“褚橙”,开始第二次创业。 “那时褚时健身无分文,是新加坡的华人华侨资助了他。”褚橙庄园办公室主任林安此前接受采访时说。 褚橙庄园职工食堂厨师说,褚时健爱吃麻辣鸡、麻辣鱼,嗜辣之人热情果敢,做事往往带着一股痛快劲儿。褚时健对改革开放“把脉”精准:特色农业、互联网是未来趋势。 种上果树后,褚时健不停地改进种植方法,为了保证个个橙子甜,他严格规范到每棵树上挂多少果,干旱时期如何浇水等,而这些需要褚时健和技术人员挨家挨户跟果农沟通,手把手教技术。收获后,有专业的评测机器来给橙子评级,来定果农的收入。新平的农民原本都是贫困户,后来凡是跟着褚时健种果子的都脱贫了,一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元左右。 褚橙因味甜皮薄而广受欢迎,2008年一炮走红后迅速销往全国各地,不仅有“中国最甜的橙子”之称,更是被公众誉为“中国最励志的橙子”。其销售火爆一方面来源于橙子自身的品质,更多地也来源于市场对这位“创业老人”的认可,来源于褚橙的品牌效应。 2012年11月,褚橙开始在电商平台售卖,并进入北京市场,售价高达15、16元一斤。2013年,褚橙的销量达到一万吨,创收过亿元。经历一番牢狱之灾,85岁的褚时健再创奇迹,成为最传奇的企业家之一。 如今,尽管褚时健走了,他名下的事业仍在继续。据调查,褚时健的儿子褚一斌在14家公司任职,多数与父亲名下公司重合,还有一些是早年自己成立的公司。目前,褚一斌在11家公司担任法人代表,已经全面接管褚氏企业。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