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县人喜欢用“蹦蹦哒哒”“遛遛哒哒”“捣捣”等叠词,这些词很强地传递了表达者的情感和语气。 蹦哒 读音:读如字音。双脚并拢,作连续跳跃。 例句:些孩子在那里跳绳,奇能蹦哒! 蹦哒作为形容动作的词汇,在潍坊话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可以重叠使用,作“蹦蹦哒哒”。形容一个人不稳重,不安于现状。 例句:那个人不大安生,整天嘎蹦蹦哒哒地。 “哒”作为动词的后缀,经常表示某一动作具有连续性,一连做好几个。比如“跳哒”。跳哒也表示跳跃,它与蹦哒的区别在于,跳哒不强调双脚並拢,而更强调“跳”的动作。 例句:才下了雨,地上净些水,得跳哒着走,要不就湿了鞋。 跳哒也可以重叠使用,作“跳跳哒哒”,意义略同于“蹦蹦哒哒”。 潍坊话中另一个有关跳的动作词是“嘎哒”。嘎达强调的是单脚独立的跳跃。 例句:“跳房”(一种儿童游戏)就得“嘎哒”着跳,不能俩脚都落地;俩脚都落地,你就输了! 嘎哒不能重叠使用。以“哒”作后缀的词还有——遛哒。遛哒这个词用得非常广泛,泛指散步、遛弯。 例句:吃了饭没有事,出去一遛哒,奇恣! 遛哒经常重叠使用,重叠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侧重。比如“遛哒遛哒”,侧重于表达“遛哒”这个动作。 例句:今每天好,出去遛哒遛哒! 遛遛哒哒,侧重于表达“遛哒”这种状态。 例句:又没有急事,遛遛哒哒地,奇自在! 遛哒有时候也偏重于表达过份懒散,没有目的,浪费时间。表示这样的意思的时候,一般用“胡遛哒”。 例句:没有事家去干活去,别在街上胡遛哒! 过去表示走路的姿态的词还有“乍嘎”。乍嘎表示步幅小而且重心不稳,过去多用来形容小脚老太太的步态。 例句:她上了年纪,是个小脚,走起路来乍嘎乍嘎地,奇费劲! 与“乍嘎”相反的形容步态的词是“沙哒”。沙哒表示人走路步幅大,频率快,有效率。 例句:他那个人长得五大三粗,走起路来沙哒沙哒地,可倒快! 大约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潍坊人对散步走路发明了一个新词,使用频率也很高,叫“压马路”。压马路最早多指男女恋爱对象约会,一同漫步,相互交谈,不为走到哪里,只为走的过程。所以这个词初始时有代指谈恋爱的意思。 例句:人家那俩人搿伙地奇好了,都搿伙着压马路了! 后来“压马路”一词也泛指散步,遛弯。 例句:她就是不愿意在家干活,奇好上街,一有空就去压马路! 潍县打 读音:读如字音。有时“打”字轻读或儿化,过去老潍县的一种用武力教训人的方式,延用至今。 例句:你别没有事找事——我看着你是想挨个“潍县打”了! “潍县打”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大家都这么说,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要具体说出“潍县打”是种什么打法,还真是比较困难。一般认为“潍县打”是那种不怎么吆喝,动手多于动嘴,比较“实在”,直来直去的打法。生活中使用该词多半并不表示真打,而是威胁或调侃。这时“打”字要轻读或儿化。 例句:你别找算事,找算急了给你个“潍县打儿”! 其实,在老潍县表示“打”的意思的词非常丰富多样,除了“打”,还有“砸”。 例句:你兴扎地不轻,想挨砸了是咋? 砸与打义通,可以互换使用。还有残,残这个词来自上古。现在多用作形容词,比如“残破”“残损”等,但也有动词的用法,比如成语里面就有“骨肉相残”。潍县话里保留了“残”古义,并特指用坚硬的物体打击某物。比如潍坊人说捣蒜为“残蒜”,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残”更突出对人和物的敲打,有解恨的意思。比如过去有小偷在集市上掏包,被人逮到,围观的人就会说“残货”!即打他解恨的意思。另外还有“捣”,潍坊过去说“打人”也说“捣人”。“捣”在潍坊话里表示用拳头击打。过去潍坊的男孩子把打架说成“捣仗”。 例句:两个孩子在那里捣仗,你快去拉开吧。 有时约架会说“捣捣”。 情景对话: 甲:你还奇厉害是咋? 乙:咋——还想捣捣? 甲:捣捣就捣捣。 乙:我还捣不过你?——谁怕谁! (两人开始脱衣服,准备“捣捣”。) 除了“捣”,还有“搧”,搧在潍县话里专指搧人巴掌(耳光),搧也说成“拸”,“拸”这个字一般辞书上标三个音,分别是移、尺、嗨,但没有“多”的音。但在有关山东方言的辞书里明确标注:拸,音“多”,释义为“用手掌和扁平的东西打”,这也正是潍县方言中“拸”的意思。 例句: 甲:你别找事!看我不搧你! 乙:你个胆不小,你搧我一巴掌试试——看我不拸杀你个这个个! 表现动手打人的词还有“撸”。撸这个词比较粗野,过去的潍县话好像没有,或者很少用,但近些年来开始广泛运用。不仅是指动手打人叫“撸”,为某个事由整人也叫“撸”。 例句:你这个事要是办不好,就等着挨撸吧! 类似的意思,过去多用“缚”,读“佛”的音。缚的本意就是用绳子捆人,所以潍坊话把收拾人也叫“缚人”,把挨收拾叫“挨缚”。 例句:他那个人奇狠,专门好缚人。犯了他手里,你就等着挨缚办! 与缚相近的词是“肘”。肘应该是“整”的转音,“肘人”就是“整人”。肘这个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大行其道。“文革”之前,孩子们“将军保”,出拳之前都会说“肘肘肘啊”,或者是“肘古子肘啊”。 与潍县打相关的词,还有“潍县梭锤”。锤就是拳,所以潍坊人叫“捣拳”也叫“捣锤”。“梭锤”是形容来拳快,来拳多,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有点像拳击中的组合拳。 例句:那个人平常练武,打开仗了,一套潍县梭锤,好几个人靠不了跟前! 犯人恶 读音:读如字音。赚人烦,招人讨厌的意思。 例句:那个人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奇犯人恶! 犯人恶(wù)是招人讨厌的意思,但在程度上更重,有明知讨厌还要去做的含义在里面。过去潍县城流行着“四大犯人恶”的说法。具体是: 掐花芯, 空茶根, 笼子底下瞅画眉, 惹制哭了小孩子。 (古月神州先生提供) 这四件事在老潍坊人看来,实在是太“犯人恶”了! 潍县人喜欢养花,也稀罕花。花开不易,正开得好,有人把花芯掐去,岂不大煞风景? 潍县人喜欢喝茶,老人都喜欢喝花茶,喝花茶讲究续水,要边喝边续不能喝“空”了(干了),空了的茶再喝就沒有味了。而有人倒茶喜欢“空茶根”——就是把水全倒出来,把壶空干了,后面的人就没法喝了。所以这是第二大犯人恶。 潍县老人喜欢养鸟,上品是画眉。养画眉得遛,还怕惊,惊了就不叫了,所以鸟笼子都用干净的蓝布幔着,清晨遛到人少树多的地方,挂在树杈子上,听它“花哨”。那是养鸟人的一大恣。偏偏这时候有人经过,听见鸟叫,又看不见,就从笼子底下瞅。这一瞅,画眉惊了,不叫了,还碰笼子,噼里啪拉,好几天缓哄不过来。要多犯人恶有多犯人恶。 最后一条是“惹制哭了小孩子”。孩子哭是件烦人的事,得哄,好不容易哄欢气了,有人又去惹制他,惹制哭了——这是第四大“犯人恶”。 由此也可见老潍县人生活的一些喜好与厌恶,也反映了潍县人对个人修养和品质的重视。 陈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