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见报后记者接到十几条线索并赴诸城核实,希望最大的一条被否 3月28日,本报A03版以《两代人70年的寻根马拉松》为题,讲述了台胞郭精武继承父亲遗愿,父子两代人寻亲70年的事。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不少潍坊市民纷纷提供线索,就连青岛等地的市民也打电话提供线索。报道见报当晚,市民赵立波联系到记者,称报道中多条信息与他二爷爷相符。3月30日,记者前往诸城市,辗转400多公里,到多个镇街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 市民深夜来电认亲 地名经历基本相符 3月28日晚9时许,老家诸城的赵立波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他目前住在高新区,几名同学偶然看到《潍坊晚报》刊登的寻亲报道,发现照片中的赵记玉与赵立波父亲有几分相似,加上赵立波曾提起自己有家人前往台湾,于是将这一信息告知了他。赵立波经过仔细辨认,觉得照片中的男子跟自己的父亲和伯父容貌十分相似。 由于父亲已经去世,年幼时的记忆模糊了许多,很多经历都是长辈无意中提起的,今年56岁的赵立波只能大致确定信息。为了慎重起见,赵立波立即联系自己的堂哥和堂姐核实情况,经过核实发现,本报刊登的多条信息与他们家族的经历相符合。于是,当晚9时许,渴望见到失散亲人的赵立波激动地拨打了电话,联系记者寻亲。 电话接通后,赵立波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心情,才断断续续讲述了自己的家族谱系情况。赵立波的爷爷名为赵德胜,赵德胜的亲弟弟名为赵德法,与台胞郭精武的爷爷同名同姓。多年前,两家人都居住在老诸城县,地址就是现在的诸城市皇华镇,是临近老诸城县凤仪乡的一个镇。 在赵立波的描述中,记者惊讶地发现,家族信息与郭精武提供的信息有多个相符,其中家庭人员信息、地名和人员经历都基本相符。 大营疑为大荣谐音 地名偏差给出解释 在寻找郭精武的家乡期间,记者了解到赵记玉的老家疑似在诸城“凤仪一堡(音译)”,且该区域划归于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其中大营村、小营村多有赵姓,可能性较大。这一情况也得到了郭精武的认可,根据记者新提供的信息,他隐约回忆起父亲曾提到过“大营、小营”之类的称呼,那么皇华镇到底与“大营、小营”是否有关联呢? 记者进一步询问得知,赵立波的爷爷赵德胜一家曾因家庭困难,从诸城灰墩村逃荒到大荣村,如今该村属于诸城市舜王街道。在赵立波激动的描述中,“大荣”两个字也被念作了“大营”。原来,按照诸城当地的方言,“荣”和“营”两个字可以是不同字的谐音,在这一点上信息吻合。 然而,记者查询发现,该地并非原诸城县凤仪乡辖境。那么,赵记玉老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凤仪一堡”到底跟皇华镇或大荣村有什么关联呢?对此,赵立波作出了猜测,皇华镇与桃林镇邻近,而桃林镇曾一度属于藏马县,也就是后来凤仪乡村落重新划归之地。 所以,是否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赵记玉老人委托战友寻找到了家乡的关键性信息,只是在转述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其实赵记玉的老家并非凤仪乡,而是临近的皇华镇,只是行政区域重划后,不少当地居民按照过去称呼叫当地的名字,所以出现了偏差。加上郭精武担心父亲思乡心切,只能零散地获取信息,所以没有获得完整记录。 记者查询1929年诸城县政区图及1931年诸城县区划信息发现,皇华镇前身为皇华乡,为诸城县第四区,与第五区的凤仪乡相距不远,确实存在这种可能。 不少信息能够对上 可惜年岁大记不清 如果一切猜测成真,那么从地名的描述来看,赵记玉的老家有可能在诸城皇华镇灰墩村,后期对儿子郭精武描述的“大营”是“大爷爷”逃荒落脚点的村名。在赵立波的描述中,记者大致理清了对方家族与赵记玉一家的关系。赵德胜与赵德法为亲兄弟,其中赵德胜育有三子,大儿子曾打算投奔赵德法在台湾的亲人,不幸中途因故去世,留有一女赵立英。二儿子名为赵全生,生有一子赵立民。三儿子名为赵全友,就是赵立波的父亲。 在赵立波的记忆中,20多年前确有台湾同胞前来寻亲,这与郭精武的描述一致。遗憾的是,当时这位台胞前往诸城大荣村寻亲,打听的是赵立英,而该村多为王姓,赵姓并不普遍,所以村支书对赵立英一家的情况并不了解,就没有告知她。后来无意中得知此事后,成为赵立英等人最大的遗憾。 3月29日,记者又分别联系了赵立民和赵立英,核实相关情况,了解到赵德法一家有前往台湾的亲属。虽然与灰墩村的赵姓人家来往大不如从前,但是知道其尚有后人,并且该村有族谱。当初,赵德胜逃荒到大荣村后,家境开始好转,后来将父母的坟墓迁到了大荣村。 只不过,唯一见过赵德法的赵立英如今已经70多岁了,年幼时她随爷爷给赵德法上坟,提起过家属曾有当兵的经历,与赵记玉从军一事相符。可当初见面也是年幼时的匆匆一面,所以太多的信息无法准确核实,也没有相关亲属的联系电话。 盼市民继续给线索 帮助台胞找到家乡 台胞郭精武对这一消息十分关注,可是担心空欢喜一场。本着负责的态度,记者决定帮忙先行确认信息。3月30日,记者前往诸城市,辗转多个乡镇,联系了赵立民和赵立英老人后,发现信息仍不确切。当天,记者又前往诸城市皇华镇灰墩村,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该村村委会,见到了该村现存辈分最大的老者赵锡金,作为“锡”辈的长者,他与“记”字辈同辈。 在赵锡金出示的族谱中,已看不清最近几代人的续谱记录。村中几位老人帮忙回忆起了老一辈的情况。赵德胜和赵德法的父亲是“书”字辈的老人,当时村庄的这一支系共有九人,后村中生出12名“德”字辈的赵姓人。 后来,战火殃及了这个世外桃源,各地陆续有逃荒来该村的,也有不少村民外出打拼,其中就有赵德胜一家。赵德法一家留在本村,育有多子,现存的就只有一位,而且这位老人已经75岁了,名为赵锡玉。 记者随后联系到了赵锡玉老人。据其介绍,父亲赵德法膝下有两个孩子,都没有从军经历,自己三四岁的时候,父亲赵德法就去世了,自己八岁那年,弟弟也早夭了。而且,母亲是吴氏而非丁氏,后又改嫁。 当天,记者接到十余条线索,其中还有青岛市民提供的。 虽然很遗憾没能帮郭精武找到家人,但记者将继续关注此事,希望市民发现新线索后,继续联系记者。 文/图 本报记者 宋树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