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实干2019
 
标题导航
高校自主招生关上半扇门
2019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自主招生关上半扇门



招生名额减少,报名门槛提高,降分幅度下滑,招生专业削减……
  招生名额减少,报名门槛提高,降分幅度下滑,招生专业削减,“史上最难自主招生”来了……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公布自主招生简章。截至4月1日,公布高校数已达76所。2019年,全国共90所试点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目前,自主招生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招生名额“拦腰砍”,自招之路三步一门槛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名额不仅仅是减少,甚至达到了“拦腰砍”的程度。
  记者统计了20所985高校,发现削减名额达2293名,相较于去年5065的招生数,缩减幅度超过45%,已接近一半。
  其中,中南大学计划招生120人,缩减300人,缩减幅度超过70%。
  也就是说,今年要想上国内最顶尖的高校,通过自主招生这条路的学生,已经被关上了半扇门。
  人数削减是一方面,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也让自主招生这条路三步一门槛。
  今年,清华大学人文社科类、法学类等文科类计划被取消,引起轩然大波,清华大学招生办连忙辟谣——取消文科专业属于误读。
  相比理科生,文科生确实少了不少机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理工类高校婉拒文科生,甚至连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师范类高校,都取消了人文类和外语类的招生计划。
  往年大批60分优惠的考生,今年只能拿到20分,降至一本线录取眼看就要成为历史。
  在已发布自主招生简章的76所院校中,只有12所院校保留了“降一本线录取”的大额降分优惠,而且口径出奇一致:特长或潜质特别突出、少数优秀学生才有资格。
  还有一招杀手锏堵住了不少学生的去路:论文和专利不得作为申报材料。
  记者统计发现,已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明确提出此要求,院校数量超过20所。
自招狂热,非法交易冲击高考招生公平性
  曾几何时,自主招生还是在高速路上狂奔的“超级跑车”,很多学生、家长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场狂热中去。
  200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全国首批自主招生资格。彼时,不超过录取总人数3%-5%的偏才怪才,才能被破格录取。
  2008年至2009年左右,各高校的自招政策猛烈扩张,降分比例从一直严守的5%以下首次提高到“原则上不超过10%”。
  2012年,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公布,万众瞩目,入选学生大多享有“过一本线就可上清北”的优惠。
  诱惑驱使下,自招报名人数逐年递增,2015年是16万人,2018年已超过83万人。
  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为975万人,粗略计算,2018年约10%的考生都在参加自主招生。
  没有加分,怎么比别人家的孩子早日踏进名校之门?自招培训班嗅着家长、学生蔓延的焦虑感,摸清了自招的规则和套路后,各种论文、专利、面试培训如繁花落雨。
  专利可以量身订制,论文可以专业代笔,在这场非法交易里,一批“天之骄子”被流水作业出来,冲击着高考招生的公平性。
  在竞争压力最大的省份之一浙江,2017年北大录取200余人,仅凭裸分进入北大的只有12人,占比不足6%。清华共录取150人,裸分录取仅15人,占比约10%。
  近三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浙江的裸分率,从11%降低到8%,再到5%。而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华北大有70%-80%的名额,都放在裸分里面进行招生。
政策收紧不是未来趋势,只是间歇性波动
  刚刚进入2019年,自主招生从一路狂奔,被紧急踩下了一脚刹车。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十个严格”,被称为最严自招政策。
  “在现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下,行政部门要求收紧的时候,各个高校基本上没有不去执行的。”储朝晖表示。
  储朝晖认为,自主招生收紧不是未来的趋势,只是眼下波动的一个表现。长远来看,在国外招生主要是学校的事,学校有完整的招生制度,这是常态,而收紧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状态。国外的考试招生制度是让专业的人、专业的组织、专业的机构去做专业的事,行政部门则利用这个专业的结果去做判断。
  储朝晖告诉记者,在我们高校内部,还没有形成刚性的自主招生专业团队,专业能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因为不专业,前几年自主招生当中那些假的论文也能骗过招生团队,没多大价值的专利都可以让招生团队无法辨别。
  储朝晖认为,大可不必对这次的突然收紧过分紧张,这并非滔天巨浪,只是激起的浪花。
  只不过,眼下距离高考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收紧会给不少人带来影响,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观点 给自招降温点个赞
  今年自主招生被认为“史上最难”,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年初发布“十个严格”的政策意图。过去几年,教育部门对自主招生的政策稳步趋严、逐步压缩,除个别极优生源外,渐渐关闭自主招生的“大门”。
  为什么要对自主招生“开刀”呢?这与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关。2013年,教育部初次实施自主招生时,赋予其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重任,意在“分数论英雄”之外,也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政策实施前期,它的确有效改变了“一考定终生”的应试化积弊,给不少“偏才”“怪才”提供了机会。但随着时间增长,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普遍被视为高考“独木桥”之外的“快车道”,由此滋生出投机心理,有的考生不用功读书,费尽心思参加各类竞赛、代写论文、评选省优学生,弄虚作假现象频频出现;有的甚至搞招生腐败,大搞权钱交易等,销蚀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实施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在阶段性完成历史使命后,其“损害教育公平”的一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非议。曾有调查显示,自主招生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占87.6%。原因是城市的孩子有优势,为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许多家长甚至从小就为各类竞赛作准备。而教育公平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无论是“名门贵族”,还是“寒门学子”,都应该是无差别竞争的。自主招生降温后,个别逐利者会理性选择竞赛,将重心回归到高考赛场上,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真正的高考公平应只有两个标准:一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随着自主招生优惠幅度“缩水”、制度更加透明,排除的只是“裸泳”的个别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仍然会脱颖而出。
  教育部为自主招生制定严规,不过是让其回归本义。既能兼顾人才多样化,又能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这显然更接近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期许。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